-
中医眼科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一门分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内容.。学习中医眼科与学习中医其他临床学科一样,面临着古籍的阅读理解、临床的辨证施治、方剂的记忆、药物的配伍等问题。本着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历经十载,编著成《中医眼科备读》一书。“备”者,后备也,以补中医眼科教科书与专著之所未及;“读”者,学习也,以供学习时参考之用。全书分四卷。卷一目论语摘:选摘古典医籍中精辟论述,以语录形式归类,逐条加以注释、分析和发挥,帮助读者研读原著,从而对中医眼科的基础理论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卷二目病条辨:以条辨形式论述眼科常见病及一些疑难病证的辨证与治疗.不同于一般教科书以“病”分述,而以“证”归类。条辨中的证治,以编者临床实践为主,结合近年来国内各地的研究成果及传统治法,切合临床实际,较好地解决了眼病常无证可辨的问题;卷三眼科方歌:选录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眼科方剂111首,编成七言歌诀,并附组成、功用和应用等;卷四眼科药对:列眼科临床常用的药对192对,阐述每对药物之配伍意义及其在眼科的临床应用,不同于对单一药物的论述。本书普及与提高并重,既适合于中医眼科、中西医结合眼科的各级医生在工作中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学生学习《中医眼科学》的参考书。
2022-06-06
典籍
9842
-
2022-06-06
典籍
8108
-
2022-06-06
典籍
3253
-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成书于652年。作者孙思邈。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千金名其书。
《备急千金要方》自唐代到现代,中外翻刻版本有四十余种,大致可分为两类。
2022-06-06
典籍
6193
-
《太上感应篇》全文: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2021-06-16
典籍
889
-
《道德经》——《老子道德经》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恒 也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2021-06-16
典籍
1249
-
六十四日说法
2021-04-19
典籍
6734
-
《黄帝四经》 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此书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汉书.艺文志》曾经著录此书,但汉以后就失传了。《黄帝四经》出土,经过今人唐兰先生考证后,确认为《黄帝四经》。这是一部“治国之本”的书,它由四篇文章组成。这就为海内外黄帝子孙重新认识黄帝、黄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
《黄帝四经》与《归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哲学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审美的智慧结晶。黄帝四经等道家思想是历史上除了儒学外被定为官学与道举的学说。
2021-04-19
典籍
14463
-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相传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
2021-04-19
典籍
9218
-
《紫清指玄集》,作者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白玉蟾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白玉蟾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于惠州得遇泥丸真人,乃归罗浮,被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武夷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2021-04-19
典籍
7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