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三章】第一节 分类

来源:须弥芥子 分类:典籍 时间:2022-06-06 阅读:203

损伤是人们最常见的疾患之一、损伤是因外来暴力作用于人体,而使之受伤的总称。它是由外界刺激突然作用于人体,引起组织器官在解剖或生理上的紊乱,且伴有局部及全身性反应。轻者妨碍日常工作与生活,重者威胁生命。所以,对各种损伤疾病的防治,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损伤的含意相当广泛。根据历代文献的记载,祖国医学对于损伤性疾病早有认识,并且有了合理的分类方法。如唐代《外台秘要》称“此病(损伤)有两种,一者外损,一者内伤。”这则论述十分明确,后世大多遵循此法,将损伤分为内伤与外伤两大类。

一、外伤

(一)伤皮肉

外来暴力作用于人体,都是由表及里,皮肉首当其冲,故皮肉最易受伤。临床上根据受伤部位皮肤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与否,可分为创伤与挫伤两种。

1、创伤 指暴力使皮肤破损而有创口流血,深部组织与体外环境发生接触者。皮肤完整则外邪不易侵入,伤处不致污染。《血证论.创血》指出:“人之所以卫外者,全赖卫气。”“卫气……外循肌肉,充于皮毛,如室之有壁,宅之有墙,外邪不得而入也。今既破其皮肉,是犹壁之有穴,墙之有窦,揖盗而招之入也”。因此,破皮的外伤(创伤)容易感染,所以,又称开放性损伤。

由于受伤方式及伤口深浅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擦伤 皮肤受到粗糙面擦过所致的浅层破损,伤面有擦痕及小出血点。

(2)裂伤 受钝力打击所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裂开,伤口边缘不整齐。

(3)割伤 为锐利器具切割所致,创口较整齐,常呈直线状,深浅程度可不同,深部血管、神经、肌腱可被割断,出血较多。

(4)刺伤 为尖细物刺入软组织内,伤口不大,但一般较深,深部重要器官可以受到损伤,致伤物也可以折断于深部组织内。

(5)穿入伤 多为高速度的枪弹片所致,组织损伤面积一般较大,致伤物可留在体内,并将污物带入组织内。

(6)贯通伤 致伤情况与穿入伤相似,有出入两个伤口,也可将污物带入伤口内。

2、挫伤 系指皮肉受伤而不破皮者。伤处疼痛,肿胀或青紫,皮下瘀血,压痛显著。严重时可发生肌纤维破裂及深部血肿。但若暴力过大时,力的作用可由外及内,同时并发内部较重的损伤,但一般属于闭合性损伤。

除体表的筋肉组织损伤外,体腔内脏器损伤时,有可以分为开放性与闭合性,但体表伤口必须与体腔相通,始可称为开放性损伤。若体腔仍保持其完整性者,不论其体表有无创口,均称为闭合性损伤。

(二)伤筋

祖国医学认为,由于扭挫、刺割以及劳损等原因而使肌肉、筋膜、肌腱、韧带及软骨、周围神经损伤,均属于伤筋的范围。伤后出现关节屈伸不利和疼痛。医学文献上把伤筋分为筋断、筋走、筋弛、筋强、筋挛、筋翻、筋挫等数种。但在临床应用上。大致可归纳为筋断裂伤与筋不断裂伤两大类。

筋伤而未断裂者,在早期出现筋扭、筋粗、筋翻等;在后期则出现筋强、筋缩、筋萎、筋结等。狭义的伤筋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扭捩伤,一般是指关节附近的韧带,因关节活动超过了其正常范围而引起的损伤,表现为韧带纤维的部分断裂,伴有小血管破裂出血,临床上有关节活动障碍、局部肿胀和皮肤青紫。肌肉或肌腱也可因外力过猛而使其纤维部分断裂。其它如肌腱、腱鞘、滑囊、滑膜等非化脓性炎症,亦属伤筋的范畴。

筋伤断裂者,一般是指韧带、肌腱以及周围神经的断裂和软骨的破裂等。治疗原则均以外伤科手术修补缝合为主。

(三)伤骨

由于暴力而使骨骼受损者称为伤骨。根据损伤程度,分为轻伤与重伤两种。

1、轻伤 系指骨骼受到轻微的损伤,没有断碎,又没有脱位,仅骨膜受到损伤,其它部分还是完整的。

2、重伤 系指骨或关节受到严重的损伤。根据受伤的部位不同,可分为骨折与关节脱位两种。

(1)骨折 古称折骨。系指由于外力作用或其它因素破坏了骨骼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者。根据受伤的严重程度,分为骨碎、骨断、骨裂三种类型。

骨碎 指骨折伤后断裂成多块碎骨片者,临床上称为粉碎性骨折。

骨断 指骨折伤后断成二段或三段者,此型最多见。根据骨折断的形状,又有横形骨折、斜形骨折,或螺旋骨折之分。

骨裂 指骨折处仅有部分裂缝,即骨的连续性未全部碎断者,又称为裂纹骨折。骨骺分离亦属于骨折之一种。

除外伤性骨折外,骨折亦可发生在骨病的部位(如肿瘤、佝偻病、炎症等),外伤可仅仅是一种诱因,从种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2)关节脱位 古称脱臼或脱骱。祖国医学认为,上下骨之相合处有臼有杵,脱臼是指受伤后使杵骨位置改变而脱离其窠臼者。所以凡关节因受暴力影响,使组成关节各骨之间的关节面失去正常位置,出现疼痛、畸形和功能丧失者,即称为关节脱位。

根据受伤后的脱位程度,可分为全脱位与半脱位两种类型。

全脱位 指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完全脱离者。

半脱位 指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仅部分脱离原位者。

根据其病因,又可分为损伤性脱位、习惯性脱位、先天性脱位与病理性脱位四种类型。

中医伤科按摩学 目录

  • 1 《中医伤科按摩学》编写说明
  • 2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一章 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
  • 3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二章】第一节 病因
  • 4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二章】第二节 病机
  • 5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三章】第一节 分类
  • 6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三章】第二节 辨证诊断(01)
  • 7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三章】第二节 辨证诊断(02)
  • 8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四章 伤科按摩手法与施治原则
  • 9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五章 伤筋概论
  • 10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六章】第一节 肩部病症
  • 11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六章】第二节 肘部病症
  • 12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六章】第三节 腕、手部病症
  • 13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一节 颈、背部病症
  • 14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二节 胸部病症
  • 15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01)
  • 16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病因与分类】
  • 17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病史与症状】
  • 18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检查与体征】
  • 19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1)
  • 20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2)
  • 21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3)
  • 22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4)
  • 23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5)
  • 24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6)
  • 25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7)
  • 26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四节 引起腰腿痛的其它疾病
  • 27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八章】第一节 臀部病症
  • 28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八章】第二节 股部病症
  • 29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八章】第三节 膝部病症
  • 30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八章】第四节 踝部病症
  • 31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九章】第一节 人体关节概论
  • 32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九章】第二节 关节脱位概述
  • 33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章】第一节 颞颌关节脱位
  • 34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章】第二节 上肢关节脱位
  • 35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章】第三节 骶髂关节半脱位
  • 36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章】第四节 下肢关节脱位
  • 37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一章 损伤后遗症
  • 38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一章】第二节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 39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一章】第三节 周围神经损伤
  • 40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二章 功能锻炼
  • 41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二章】第二节 常用功能锻炼方法
  • 最近综合
    《列仙传》女丸,陵阳子明,邗子,木羽,玄俗 12-31
    《列仙传》赤斧,呼子先,負局先生,朱璜,黃阮丘 12-31
    《列仙传》服闾,文宾,商丘子胥,子主,陶安公 12-31
    《列仙传》山图,谷春,阴生,毛女,子英 12-31
    《列仙传》主柱,园客,鹿皮公,昌容,溪父 12-31
    《列仙传》赤须子,东方朔,钩翼夫人,犊子,骑龙鸣 12-31
    《列仙传》祝鸡翁,朱仲,修羊公,稷丘君,崔文子 12-31
    《列仙传》桂父,瑕丘仲,酒客,任光,箫史 12-31
    最近人气
    《本草纲目》李时珍 09-15
    道德经 09-27
    周易 08-27
    诗经 06-24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09-16
    性命圭旨 11-27
    千金方·千金翼方 06-06
    黄庭经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