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检查与体征】

来源:须弥芥子 分类:典籍 时间:2022-06-06 阅读:201

1、体检 包括对姿势、运动、压痛点和神经系统的检查。

(1)立位检查 主要是对姿势、运动方向、范围和步态的观察,了解是否进行动受限或病理步态。

(2)坐位检查 主要对棘突顺列、棘间隙及筋肉情况的触压,以了解其变化情况。

(3)仰卧位检查 包括扳颈压胸试验,腹部触诊(腹肌的检查),屈髋试验,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4”字试验,床边试验,拇趾跖屈、背伸试验,下肢腱反射及痛觉的检查,下肢的长短及肌肉萎缩的测定等。

(4)侧卧位检查 在病人翻身之际顺势进行,包括骨盆挤压试验、阔筋膜紧张试验髋外展肌力的测定等。

(5)俯卧位检查 包括对国绳肌肌力的测定、梨状肌、紧张试验、提腿试验、根臀试验和寻找压痛点及触摸局部筋肉的情况。

寻找压痛点是伤科检查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腰部压痛点最明显之处,往往是病变所在部位,故须认真检查,不可忽视、省略。

寻找压痛点的方法:嘱病人俯卧位(腹前部垫枕,常用于检查浅压痛),腰部肌肉放松。术者用拇指稳而有力地、由轻到重向深部按压,同时注意观察病人表情及身体的移动,并询问其是否感到疼痛。一般情况下,可在腰部找到几个压痛点,然后再确定其中压痛最明显的一点或两点。在痛点上按压时,除注意局部疼痛外,还应注意是否引起下肢疼痛。

压痛点多位于肌肉、韧带或筋膜的附着处。临床上常见于骶棘肌、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后关节、骶髂关节、腰椎横突尖部等处。为了避免遗漏,可按各部位循序进行。一般检查次序为:

脊肋角 明显压痛,可能为泌尿系统疾患或第一腰椎横突损伤。由脊肋角向下,压迫各个腰椎横突和覆盖其上的骶棘肌。轻压痛,为骶棘肌劳损或腰背筋膜损伤。重压痛者,则可能为横突骨折。

腰椎棘突和棘间韧带 在寻找压痛点的同时,要注意棘突有无变位、畸形,如后凸、偏歪等。棘间隙压痛,多为棘间韧带扭伤或劳损所致。棘突部压痛,多为棘上韧带损伤。

腰5骶1小关节 压痛多为腰骶关节或骶棘肌劳损所致。

骶骨背面 压痛常见于附着于其上的筋肉扭伤或劳损。

髂嵴 髂嵴与第4腰椎棘突在一个平面下,压痛可能为髂肋肌的起点损伤。

髂腰角 此处深部有第5腰椎横突、髂腰韧带及骶棘肌,压痛示这些组织的损伤或劳损。第5腰椎横突单侧肥大有假关节形成时,此处亦有压痛。

髂后嵴和髂后上棘 压痛在髂后嵴者,示肌肉损伤或劳损。髂后上棘压痛,示骶髂关节扭伤。

腰骶棘突间 此处的压痛更为多见,常为腰骶部棘间韧带劳损,或椎间盘突出等引起,同时可能有椎弓崩裂的存在。

骶髂关节 此处深部有骶髂韧带,在骶髂关节炎或骶髂关节损伤时,则有较明显的压痛点。

坐骨切迹 臂上皮神经由骶髂关节的前面经过,然后由坐骨大切迹处出盆腔,故任何使骶髂关节前面组织肿胀的病害,均可影响臀上神经而引起疼痛。

骶尾交界处 压痛示骶尾部挫伤、韧带损伤或骨折、脱位。

坐骨神经干 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在臀裂处,为坐骨神经所通过,压痛示坐骨神经因腰骶部病害而致敏。

2、X线检查 对于腰腿痛严重的病人,均须进行X线拍片检查,以免忽略重要的病变,如结核、肿瘤等。必要时应做各种造影或其它检查。

(1)拍片检查 普通拍片应包括脊柱的正、侧位片,必要时须拍四十度的斜位片,以了解关节突和椎弓关节突间部的情况。照片应包括腰骶关节和骶骨,必要时包括胸椎。疑有骶髂关节病变者,正位片中包括两侧骶髂关节。拍片目的是了解下列情况:①.腰骶椎是否有先天性进行。如脊椎裂、移行推、峡部不连、关节突、关节腔与棘突异常;②.有无脊椎骨折或脱位等;③.有无脊椎侧弯、椎间隙变窄、椎体缘唇形变,腰椎生理前凸曲线的改变等;④.有无骨组织的破坏、吸收、松变、硬化、骨刺形成及韧带钙化等。

以上情况均可引起腰痛或腰伴腿痛,但X线显影中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应注意鉴别。如椎间盘突出症和退行性脊柱炎都可有椎体边缘唇突或骨刺。但前者的唇形变,紧限于变窄的椎间隙相邻椎体缘,大、小亦相应对称,后者则为多发性,且参差不齐、无规律。此二者与类风湿性脊柱炎,所产生的韧带钙化或竹节样脊柱有明显区别。又如脊柱结核和恶性骨肿瘤同为溶骨性破坏,但前者相邻两椎体破坏后,椎间盘组织可嵌入椎体,使椎间隙明显变窄,并出现椎旁或腰大肌脓肿;后者可使椎体萎缩,但椎间隙不变窄,可出现椎旁软组织肿块,肿块阴影多呈弧形或不规则状。此二者与椎体压缩性骨折不难鉴别,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呈楔形变,多只限于一个椎体,椎间隙不变窄,压缩的椎体缘多有碎骨片,或见密度增高的压缩骨折线,无椎旁软组织阴影。

(2)造影检查 在临床检查和普通平片检查的基础上,若仍不能确诊,或者疑有椎管内阻塞性病变者(如肿瘤、蛛网膜炎等),又不能排除椎间盘突出症时,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或定位,可考虑进行造影检查。对腰腿痛病人所采用的方法,一般用椎管造影或椎间盘造影。常用造影剂为碘油或碘苯酯之类,后者优于前者。经临床检查诊断和定位已较明确的病例,二者均无必要采用。

3、腰椎穿刺和脑脊液分析化验 对有脊髓马尾瘤、神经根炎或脊髓炎等可疑的患者,应进行腰椎穿刺检查,测定脑脊液的压力,查脑脊液蛋白定量、糖定量,以及细胞数目和分类等。如脊髓、马尾瘤的病例,椎管可发生部分或完全性阻塞,脑脊液蛋白和糖的含量增高,细胞数每立方毫米可增致三十到二百个(正常为0到8个)。

肌电图、CT检查有助于腰部某些疾病的诊断。

中医伤科按摩学 目录

  • 1 《中医伤科按摩学》编写说明
  • 2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一章 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
  • 3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二章】第一节 病因
  • 4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二章】第二节 病机
  • 5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三章】第一节 分类
  • 6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三章】第二节 辨证诊断(01)
  • 7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三章】第二节 辨证诊断(02)
  • 8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四章 伤科按摩手法与施治原则
  • 9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五章 伤筋概论
  • 10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六章】第一节 肩部病症
  • 11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六章】第二节 肘部病症
  • 12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六章】第三节 腕、手部病症
  • 13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一节 颈、背部病症
  • 14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二节 胸部病症
  • 15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01)
  • 16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病因与分类】
  • 17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病史与症状】
  • 18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检查与体征】
  • 19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1)
  • 20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2)
  • 21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3)
  • 22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4)
  • 23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5)
  • 24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6)
  • 25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7)
  • 26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四节 引起腰腿痛的其它疾病
  • 27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八章】第一节 臀部病症
  • 28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八章】第二节 股部病症
  • 29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八章】第三节 膝部病症
  • 30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八章】第四节 踝部病症
  • 31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九章】第一节 人体关节概论
  • 32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九章】第二节 关节脱位概述
  • 33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章】第一节 颞颌关节脱位
  • 34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章】第二节 上肢关节脱位
  • 35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章】第三节 骶髂关节半脱位
  • 36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章】第四节 下肢关节脱位
  • 37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一章 损伤后遗症
  • 38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一章】第二节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 39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一章】第三节 周围神经损伤
  • 40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二章 功能锻炼
  • 41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二章】第二节 常用功能锻炼方法
  • 最近综合
    《列仙传》女丸,陵阳子明,邗子,木羽,玄俗 12-31
    《列仙传》赤斧,呼子先,負局先生,朱璜,黃阮丘 12-31
    《列仙传》服闾,文宾,商丘子胥,子主,陶安公 12-31
    《列仙传》山图,谷春,阴生,毛女,子英 12-31
    《列仙传》主柱,园客,鹿皮公,昌容,溪父 12-31
    《列仙传》赤须子,东方朔,钩翼夫人,犊子,骑龙鸣 12-31
    《列仙传》祝鸡翁,朱仲,修羊公,稷丘君,崔文子 12-31
    《列仙传》桂父,瑕丘仲,酒客,任光,箫史 12-31
    最近人气
    《本草纲目》李时珍 09-15
    道德经 09-27
    周易 08-27
    诗经 06-24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09-16
    性命圭旨 11-27
    千金方·千金翼方 06-06
    黄庭经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