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注释
引语
评析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本章讲“为学”和“为道”的问题。他先讲“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积累愈多。老子轻视外在的经验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层出不穷。“为道”和“为学”就不同一。它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地。这一章所讲的“为学”是反映“政教礼乐之学”,老子认为它足以产生机智巧变。只有“清静无为”,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可以治理国家。因而,老子希望人们走“为道”的路子。
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他注重理性思维这一点是对的,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也是对的。老子的错误在于把理性思维绝对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义,甚至陷于排斥感性知识的错误。”(《老子的研究》,《老子哲学讨论集》第23页)张松如先生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并不是老子的一种什么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的主张,而是一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客观反映。”“本章正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概括了对‘礼’所作的探源与批判,而且是具有相当深刻性的。”“在这剖析过程中,由于受着不得突破的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在所推导的结论中,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主义色彩,显示了骸骨迷恋的情绪,而不曾投射出向前看的目光。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它有关‘学’与‘道’,有关‘日益’和‘日损’的辩证思维的光辉。“(《老子校读》第281页)“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提出来的极富智慧的命题。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主张“无为”的学者不止老子一人,例如孔子就曾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做什么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庄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罢了。老子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高的程度,从哲学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无为”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后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则在于避开前进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占据主动,以达到“无不为”的最终目的。
1 老子《道德经》(原文)
2 《道德经》01章 道,可道,非恒道
3 《道德经》0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4 《道德经》03章 不尚贤
5 《道德经》0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6 《道德经》05章 天地不仁
7 《道德经》06章 谷神不死
8 《道德经》07章 天长地久
9 《道德经》08章 上善若水
10 《道德经》09章 持而盈之
11 《道德经》10章 载营魄抱一
12 《道德经》11章 三十辐共一毂
13 《道德经》12章 五色令人目盲
14 《道德经》13章 宠辱若惊
15 《道德经》14章 视之不见
16 《道德经》15章 古之善为道者
17 《道德经》16章 致虚极
18 《道德经》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19 《道德经》18章 大道废,有仁义
20 《道德经》19章 绝圣弃智
21 《道德经》20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22 《道德经》21章 孔德之容
23 《道德经》22章 曲则全
24 《道德经》23章 希言自然
25 《道德经》24章 企者不立
26 《道德经》25章 有物混成
27 《道德经》26章 重为轻根
28 《道德经》27章 善行,无辙迹
29 《道德经》28章 知其雄
30 《道德经》29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31 《道德经》30章 以道佐人主者
32 《道德经》31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33 《道德经》32章 道常无名
34 《道德经》33章 知人者智
35 《道德经》34章 大道泛兮
36 《道德经》35章 执大象
37 《道德经》36章 将欲歙之
38 《道德经》37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
39 《道德经》38章 上德不德
40 《道德经》39章 昔之得一者
41 《道德经》40章 反者道之动
42 《道德经》41章 上士闻道
43 《道德经》42章 道生一
44 《道德经》43章 天下之至柔
45 《道德经》44章 名与身孰亲
46 《道德经》45章 大成若缺
47 《道德经》46章 天下有道
48 《道德经》47章 不出户,知天下
49 《道德经》48章 为学日益
50 《道德经》49章 圣人常无心
51 《道德经》50章 出生入死
52 《道德经》51章 道生之
53 《道德经》52章 天下有始
54 《道德经》53章 使我介然有知
55 《道德经》54章 善建者不拔
56 《道德经》55章 含「德」之厚
57 《道德经》56章 知者不言
58 《道德经》57章 以正治国
59 《道德经》58章 其政闷闷
60 《道德经》59章 治人事天
61 《道德经》6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62 《道德经》61章 大国者下流
63 《道德经》62章 道者万物之奥
64 《道德经》63章 为无为
65 《道德经》64章 其安易持
66 《道德经》65章 古之善为道者
67 《道德经》66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68 《道德经》67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69 《道德经》68章 善为士者,不武
70 《道德经》69章 用兵有言
71 《道德经》70章 吾言甚易知
72 《道德经》71章,知不知
73 《道德经》72章,民不畏威
74 《道德经》73章,勇于敢则杀
75 《道德经》74章,民不畏死
76 《道德经》75章,民之饥
77 《道德经》76章,人之生也柔弱
78 《道德经》77章,天之道
79 《道德经》78章,天下莫柔弱于水
80 《道德经》79章,和大怨
81 《道德经》80章,小邦寡民
82 《道德经》81章,信言不美
83 《道德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