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注释
引语
评析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④。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⑤。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⑦。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这一章从内容上讲与前一章相接续,仍然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由于与上一章联系起来读,也可以说又返回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认为,一个人应发挥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状态,只有在心理平静的自然状态下才能做到。总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在本章的第二个部分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此,再看一下荀子《劝学篇》中所写的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他们在思想观点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继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这一观点。但接下来的结论,荀子与老子不同,他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1 老子《道德经》(原文)
2 《道德经》01章 道,可道,非恒道
3 《道德经》0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4 《道德经》03章 不尚贤
5 《道德经》0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6 《道德经》05章 天地不仁
7 《道德经》06章 谷神不死
8 《道德经》07章 天长地久
9 《道德经》08章 上善若水
10 《道德经》09章 持而盈之
11 《道德经》10章 载营魄抱一
12 《道德经》11章 三十辐共一毂
13 《道德经》12章 五色令人目盲
14 《道德经》13章 宠辱若惊
15 《道德经》14章 视之不见
16 《道德经》15章 古之善为道者
17 《道德经》16章 致虚极
18 《道德经》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19 《道德经》18章 大道废,有仁义
20 《道德经》19章 绝圣弃智
21 《道德经》20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22 《道德经》21章 孔德之容
23 《道德经》22章 曲则全
24 《道德经》23章 希言自然
25 《道德经》24章 企者不立
26 《道德经》25章 有物混成
27 《道德经》26章 重为轻根
28 《道德经》27章 善行,无辙迹
29 《道德经》28章 知其雄
30 《道德经》29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31 《道德经》30章 以道佐人主者
32 《道德经》31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33 《道德经》32章 道常无名
34 《道德经》33章 知人者智
35 《道德经》34章 大道泛兮
36 《道德经》35章 执大象
37 《道德经》36章 将欲歙之
38 《道德经》37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
39 《道德经》38章 上德不德
40 《道德经》39章 昔之得一者
41 《道德经》40章 反者道之动
42 《道德经》41章 上士闻道
43 《道德经》42章 道生一
44 《道德经》43章 天下之至柔
45 《道德经》44章 名与身孰亲
46 《道德经》45章 大成若缺
47 《道德经》46章 天下有道
48 《道德经》47章 不出户,知天下
49 《道德经》48章 为学日益
50 《道德经》49章 圣人常无心
51 《道德经》50章 出生入死
52 《道德经》51章 道生之
53 《道德经》52章 天下有始
54 《道德经》53章 使我介然有知
55 《道德经》54章 善建者不拔
56 《道德经》55章 含「德」之厚
57 《道德经》56章 知者不言
58 《道德经》57章 以正治国
59 《道德经》58章 其政闷闷
60 《道德经》59章 治人事天
61 《道德经》6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62 《道德经》61章 大国者下流
63 《道德经》62章 道者万物之奥
64 《道德经》63章 为无为
65 《道德经》64章 其安易持
66 《道德经》65章 古之善为道者
67 《道德经》66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68 《道德经》67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69 《道德经》68章 善为士者,不武
70 《道德经》69章 用兵有言
71 《道德经》70章 吾言甚易知
72 《道德经》71章,知不知
73 《道德经》72章,民不畏威
74 《道德经》73章,勇于敢则杀
75 《道德经》74章,民不畏死
76 《道德经》75章,民之饥
77 《道德经》76章,人之生也柔弱
78 《道德经》77章,天之道
79 《道德经》78章,天下莫柔弱于水
80 《道德经》79章,和大怨
81 《道德经》80章,小邦寡民
82 《道德经》81章,信言不美
83 《道德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