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注释
引语
评析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①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②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③,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本章讲的是“不争”的政治哲学。老子通过大国与小国的关系,讲了“大者宜为下”的道理,也讲了“圣人”也要“为下”。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处下、居后,这样才能对百姓宽厚、包容,就好像居处于下游的江海可以包容百川之水那样。究竟这一章是否向统治者献计献策呢?我们还是要在本章评析中加以研究。本章开头用江海作比喻,这和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的意思相同。老子喜欢用江海来比喻人的处下居后,同时也以江海象征人的包容大度。
如上一章所说,在老子研究中有一些注释家认为,这一章表达了老子的一套利用人民、统治人民的权术。例如,张松如先生说“这是向统治者献言,颇有点像班固所说的‘君人南面之术’。”(《老子校读》第365页)不过,张先生的观点并不完全等同于有些学者关于老子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的观点,而是认为老子的主张反映了农民小生产者的愿望。他说:“‘圣人’要想统治人民,就得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就得把自身放置在人民后面。最后,要做到‘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难道这不正是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广大农业小生产者的迫切愿望吗?事实上,封建统治者当中谁个能做到这一点呢?以不争争,以无为为,这是合乎辩证法的,这也是农业小生产者的经济特点及其阶级利益决定的一种社会思想。当然,他只能把这种思想作为建议进献给他所理想中的体‘道’的‘圣人’。为什么一定会是这样呢?因为‘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我们雨水和阳光。’从来的农民阶级都是皇权主义者,这在他们刚刚走上历史舞台的古时,更是如此。天真幻想诚有之,贬曰滑头,作为阴险,未免过界了吧。”(同上)对于张松如先生的这番论述,我们基本上表示赞同。如果说老子是在为统治者献计献策,那也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呐喊。这种立场和观点,我们感到与孔孟和儒家所讲的“君末民本”的思想或多或少有些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因为“君末民本”的仍是在为封建统治者做长远打算。然而这种主张在今天的学术研究中已基本得到学者们的肯定,那么我们觉得老子的这些主张,是不是也应当得到肯定呢?我们想,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1 老子《道德经》(原文)
2 《道德经》01章 道,可道,非恒道
3 《道德经》0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4 《道德经》03章 不尚贤
5 《道德经》0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6 《道德经》05章 天地不仁
7 《道德经》06章 谷神不死
8 《道德经》07章 天长地久
9 《道德经》08章 上善若水
10 《道德经》09章 持而盈之
11 《道德经》10章 载营魄抱一
12 《道德经》11章 三十辐共一毂
13 《道德经》12章 五色令人目盲
14 《道德经》13章 宠辱若惊
15 《道德经》14章 视之不见
16 《道德经》15章 古之善为道者
17 《道德经》16章 致虚极
18 《道德经》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19 《道德经》18章 大道废,有仁义
20 《道德经》19章 绝圣弃智
21 《道德经》20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22 《道德经》21章 孔德之容
23 《道德经》22章 曲则全
24 《道德经》23章 希言自然
25 《道德经》24章 企者不立
26 《道德经》25章 有物混成
27 《道德经》26章 重为轻根
28 《道德经》27章 善行,无辙迹
29 《道德经》28章 知其雄
30 《道德经》29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31 《道德经》30章 以道佐人主者
32 《道德经》31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33 《道德经》32章 道常无名
34 《道德经》33章 知人者智
35 《道德经》34章 大道泛兮
36 《道德经》35章 执大象
37 《道德经》36章 将欲歙之
38 《道德经》37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
39 《道德经》38章 上德不德
40 《道德经》39章 昔之得一者
41 《道德经》40章 反者道之动
42 《道德经》41章 上士闻道
43 《道德经》42章 道生一
44 《道德经》43章 天下之至柔
45 《道德经》44章 名与身孰亲
46 《道德经》45章 大成若缺
47 《道德经》46章 天下有道
48 《道德经》47章 不出户,知天下
49 《道德经》48章 为学日益
50 《道德经》49章 圣人常无心
51 《道德经》50章 出生入死
52 《道德经》51章 道生之
53 《道德经》52章 天下有始
54 《道德经》53章 使我介然有知
55 《道德经》54章 善建者不拔
56 《道德经》55章 含「德」之厚
57 《道德经》56章 知者不言
58 《道德经》57章 以正治国
59 《道德经》58章 其政闷闷
60 《道德经》59章 治人事天
61 《道德经》6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62 《道德经》61章 大国者下流
63 《道德经》62章 道者万物之奥
64 《道德经》63章 为无为
65 《道德经》64章 其安易持
66 《道德经》65章 古之善为道者
67 《道德经》66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68 《道德经》67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69 《道德经》68章 善为士者,不武
70 《道德经》69章 用兵有言
71 《道德经》70章 吾言甚易知
72 《道德经》71章,知不知
73 《道德经》72章,民不畏威
74 《道德经》73章,勇于敢则杀
75 《道德经》74章,民不畏死
76 《道德经》75章,民之饥
77 《道德经》76章,人之生也柔弱
78 《道德经》77章,天之道
79 《道德经》78章,天下莫柔弱于水
80 《道德经》79章,和大怨
81 《道德经》80章,小邦寡民
82 《道德经》81章,信言不美
83 《道德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