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导读》10章 蒋中正

来源:须弥芥子 分类:典籍 时间:2022-06-24 阅读:196

蒋介石 蒋中正,字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英文译名Chiang Kai-shek,近代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浙江奉化溪口人,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总统、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等职务。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县,1975年4月5日卒于台湾台北市。

中国大陆地区很少用“中正”或“蒋中正”来称呼蒋,而一般将其称为“蒋介石”。在有关抗战时期的影视作品中,常按职务称为“蒋委员长”。国民党员则普遍接受此名;他在台湾的正式名称亦为“蒋中正”,或简称“中正”(威妥玛拼音:Chung-cheng),如台湾北部的国际机场名为中正国际机场(C.K.S. International Airport)、台北市区的蒋中正纪念馆名为中正纪念堂,以及台湾最常见的路名-中正路。

蒋中正逝世后,在台湾戒严时期,多用“挪抬”的尊敬写法:“先总统 蒋公”称呼之。但随著解严后政治情势缓和,这个写法已少用。


早年生活

留学日本时的蒋中正 蒋中正生于1887年10月31日(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宁波府奉化县溪口镇(宁波西南方约33公里)一小康盐商之家。其先祖出自周公旦之子伯龄,伯龄封于蒋,遂以国为姓。父蒋肇聪,母王采玉。九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王太夫人督教甚严,他生性活泼,喜好运动。六岁就学,十四岁以前学论语、孟子、诗经、易经、左传、尚书,十五岁读策论,旁涉子、史、古文辞。十七岁入奉化凤麓学堂,开始学习英文、数学。

1905年孙中山于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革命思潮,风起云涌,蒋自剪辫发以明志。后得王太夫人首肯,于1906年4月东渡日本,暂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因而得以广交革命志士,是为参加革命运动之始,时年方二十岁,冬天返国。1907年夏天,入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接受军事教育,并考取官费留日陆军学生。1908年再赴日就读振武学校,接触到了旨在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国的革命思潮,后经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并得邹容所著《革命军》,早晚阅读,自题“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以明志向。1909年至1911年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实习,为士官候补生。1910年在东京首次见到了孙中山。


崛起政坛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结束后,同蒋中正(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蒋中正回国参加国民革命,与陈其美起义江浙,以先锋指挥官率百余人入浙江,于10月5日攻克浙江抚署,光复杭州。之后,陈其美在上海被举为沪军都督,任蒋为沪军第五团团长,不久,全江苏光复。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开国,是为民国元年。蒋3月赴日习德文,为留学德国作准备,并创刊《军声》杂志。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控制共和政府。1913年发生宋教仁案,孙中山号召讨伐袁世凯,以陈其美为上海讨袁军总司令,蒋回国相助,七月在上海召集旧部,急攻江南制造局,因国际干涉而解散。九月,各地讨袁军相继失败,史称二次革命。之后,孙中山东渡日本,重组“中华革命党”,蒋尚在沪秘密部署讨袁军事,乃首先宣誓加入。蒋居于上海,传说与当地黑帮组织青帮有所接触。之后赴日本,面见孙中山,托付以重要革命任务。1914年蒋先后于上海及东北筹划策动军事,并研究革命哲学,最初以“弱肉强食,优胜劣败”为心得,后经孙中山指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才合革命的宗旨,并提示应研究《大学》《中庸》之道。蒋于是对于学庸之研究,终其一生,未尝间断。1915年袁世凯图谋帝制,蒋在上海策动肇和兵舰起义,1916年4月率兵攻占江阴要塞5日,5月陈其美被刺身亡,蒋在敌兵环伺中,为陈其美治丧。同年,袁世凯病逝。

1917年因北洋军阀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张勋复辟,孙中山率海军南下广州,号召“护法”,蒋奉命留上海主持党务军事。1918年,蒋经孙中山介绍,在陈炯明的粤军中担任作战科主任,旋即因与陈炯明不合而离去。1919年发生五四运动,蒋回上海向孙中山陈述留学欧美计划,但孙中山不同意。1921年王太夫人去世,蒋哀毁逾恒,杜门守制,孙中山勉其“移孝作忠”。1922年6月陈炯明与孙中山决裂,发生炮击广州总统府事件,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上,蒋闻讯后赴粤登上永丰舰与孙中山会合,协同指挥作战40余天,8月9日脱险,随孙中山回到上海,著《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孙中山作序。之后奉命为东路讨贼军参谋长,赴福建整顿各军,讨伐陈炯明。1923年,孙中山将大本营迁回广州,建立国民革命政府,对抗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并在共产国际的协助之下,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实行“党内合作”,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年,孙派蒋等人赴苏俄学习苏维埃体制的政治及军事系统。在苏期间,苏俄不予正面承诺援助革命政府与坚持认为外蒙属于苏俄势力范围另他反感,他自此认定共产主义不适于中国。1924年,蒋回到广州。随后,孙中山任命其为黄埔军校校长,自此掌握国民党军权。黄埔建军初期,蒋培养出一批对其忠心耿耿的年轻军官;在1925年前,黄埔学生军在争夺广东省控制权时已初露锋芒。

北伐时的蒋总司令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逝世,当时蒋正率黄埔学生与教导团官兵三千人“东征”,攻克五华、兴宁后,3月22日遥祭孙中山,誓言:“敬遵总理遗嘱、继承总理之志、实行国民革命、至死不渝”。一般认为国民党汪精卫将继续领导国民党,不过蒋所掌握的军事力量使他击退汪精卫,取得国民党的主导权。

1926年7月蒋介石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誓师北伐。1927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及苏联顾问鲍罗廷(Michael Borodin)的支持下,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汪精卫出任国民政府主席。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解除了蒋的中央常委会主席和军人部长的职务。同月,北伐军攻克南京。蒋随后在上海策划清党、分共,于4月12日在上海采取行动,抓捕处决共产党员和左派工农群众,包括汪寿华,陈延年,赵世炎等人,史称四一二政变,蒋中正自此与共产党决裂,并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史称宁汉分裂。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随后也开始清党,并驱逐了苏联顾问,至7月,宁汉复合,史称宁汉合流。共产党在几次失败的武装暴动后退到农村地区发展。1928年4月,蒋中正亲自指挥北伐军渡过黄河。12月,东北的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北伐至此结束。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得到了统一。

训政中国

1928年,蒋中正出任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保有该头衔至1932年及稍后1943年至1948年间。

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在华东等地区中国的民族资本获得长足的发展,被称为“黄金十年”。国民政府借外交手段处理了一些割让租界的问题,收回部分外国在华享有的特权,积极进行了法律及刑罚系统的现代化、稳定物价、偿还国债、改革金融及货币系统、铺设铁路及建设公路、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立法对抗毒品交易,以及提高工业及农业生产。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有长足进步。除此,蒋氏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儒家道德价值,并且推行国语作为标准语言,推行卫生的现代生活方式,希望能在共产革命最活跃的江西省建立新秩序。

蒋中正名义上掌控全中国,但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1929年蒋召开编遣会议裁军,削弱了冯玉祥,阎锡山,陈济棠与李宗仁等人的军队,因此于中原地区爆发蒋桂战争和蒋阎冯大战。1930年的中原大战造成近二十五万人员的伤亡。他在1931年与胡汉民的决裂也使得南京国民政府摇摇欲坠。与此同时,共产党及其红军在湘赣等农村地区中建立起多个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设在江西瑞金)。 1934年,拥有优势兵力且得到德国(当时德国政府首脑为希特勒)军事顾问相助的蒋氏,在第五次剿共行动中,击溃了共产党军队,使之被迫放弃了南方的根据地,向北撤离至接近苏联的中国西北地区,史称长征。

除中原大战胜利与击退共产党军队外,此时国民党部队中央军亦进入西南各省军阀的地盘,南京政府的势力随中央军进入本处于半独立状态的西南各省。至此,蒋大体统一了中国本部。国民政府在1936年制定了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并准备召开立宪国民大会实行宪政,结束党治,还政于民。但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在1937年全面爆发。

抗日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随后扶植起满洲国傀儡政权。东北军政领袖张学良对此并未进行有效的军事抵抗,东北沦陷。12月,蒋中正为日军攻陷沈阳负责,于九一八事变后下野,辞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军政各职,返回溪口,这是蒋第二次下野。随后,接任的孙科和汪精卫无法应付混乱的局面,国民党于是要求蒋中正复职。复职后的蒋中正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意指政府应解决内部问题,特别应先击败在国内活动的共产党,然后再集中精力对付日本。他的名言是:“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

蒋中正与红军对抗时,同时在华北和上海采取适当的军事行动抵抗日本的侵略,同时修筑全国公路网,积极购进外国武器,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修筑牢固工事等等。由于后期日本侵占面积过大,兵力趋于分散,不得不收缩兵力,这让蒋的“以空间换时间”,以大西南为根据地进行长期抗战的策略成为可能。蒋中正还曾希借国联的力量来收回东北主权,却因为欧美等大国对日本的绥靖态度而失败。蒋的这种安内优先于攘外的政策对共产党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对日本侵略中国内地十分有利,华北发生多次反对国民政府要求抗日的学生游行。

蒋中正与张学良在西安(1936年) 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以“兵谏”为名,挟持蒋达十二天,向蒋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联合抗日等要求,史称“西安事变”。后经周恩来和宋美龄等人的斡旋,蒋被释放,西安事变和平落幕。蒋回到南京后将张学良拘禁在溪口,处决了杨虎城全家。蒋在12月严冬中遭遇西安变乱,单衣越墙攀岩,仓皇逃难,伤及脊椎与腰部,身心受创甚巨,心力交瘁。随后,蒋回溪口休养半年,托付秘书陈布雷参考蒋在西安事变时的日记及相关人士的口述编著《西安半月记》,并为宋美龄自述的《西安事变回忆录》校正。西安事变虽和平落幕,但剿共工作却功亏一篑,影响日后中国历史发展极为深远,让蒋恼恨不已。西安事变之后,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国民政府打成协议,解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改为边区政府,宣布停止土地改革,将红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成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政府同意停止剿共,一致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战爆发,蒋中正在江西庐山发表了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至此表明了对日军挑衅的退让底线。同时间,国民政府开始将重要的设施、人力向西南迁移,使西南成为日后抗战的大后方。然而日本方面并不把蒋中正的政府和军队放在眼里,声言“三月亡华”,认为攻下京沪就能让中国屈服。8月,蒋派遣五十万精锐部队赴上海防守。8月13日,大规模对日抗战在淞沪战场全面爆发(淞沪会战)。在缺乏运输工具和先进武器的情况下,二十五万名国军官兵相继阵亡,随后,11月11日国军撤离上海。蒋中正通过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守卫战,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决心,粉碎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12月1日,蒋把政府迁往内陆的重庆,并将工厂、企业等迁入川陜复工生产,以作全面长期抗战的准备。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发生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年底,日本透过德国向中华民国提出和议,被蒋严词拒绝。蒋中正在主要沿海城市被占领,经济资源和财政收入不断告急的情况下,抵制住了政府内部求和派的压力,投入百余万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坚持抗战,尽全力尽量阻止日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欧洲慕尼黑会议后,蒋中正彻底放弃了通过谈判手段结束中日战争的希望。

蒋中正在国立武汉大学阅兵(1937年) 1938年春天,日本发表“尔后不以国民政府为交涉对手”的声明,大量增兵进攻中国。3月29日,中国国民党于武昌举行全国代表大会,蒋被推举为总裁,发布“抗战建国纲领”,明示一面抗战一面建国的主张,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号召全中国青年为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而努力,并通过设置“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最高民意机构。4月,国军在台儿庄大胜,史称“台儿庄大捷”。5月国军撤出徐州,6月黄河决口,阻扰了日军的进攻。10月25日,国军撤离武汉。12月,主张与日本媾和的汪精卫自重庆出走河内,蒋发电报给香港大公报的张季銮,希望舆论对汪宽留余地。12月29日汪发出“艳电”,决定提倡“中日友好”,蒋正式加以谴责。

1939年元旦,中国国民党决议开除汪精卫的党籍。二月,日军攻占海南岛。蒋于国民参政会第三次大会中,受推举为议长,提出“如何建立民主政治”的报告,期望在抗战期中也能够同时树立民主政治的基础。三月,蒋于重庆青木关创“中央训练团”。五月,日军发动空袭,总计对西南大后方投弹六万零一百七十四枚,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受创最烈,尤其5月3,4日,落弹上万枚,伤亡惨重。蒋在日记中写道:“观我民众,遭此惨痛,仍无一句怨及抗战之言,更增余之乐观与勇气矣!中华民族之志气……残忍暴行岂能胁制!”。九月,蒋亲手订定“县各级组织纲要”,作为实施“新县制”的蓝本,此纲要对日后蒋在台湾实施的地方自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40年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傀儡政府,并与日本签订密约,蒋严正驳斥,并明令通缉。同年夏天,法国被德国攻陷,英国亦岌岌可危,日本趁机胁迫英法关闭滇缅公路、滇越铁路,使国军对外交通尽被封锁,抗战局势更加危急。在抗战期间,国共军队之间不断发生军事冲突,尤其是“皖南事变(又称新四军事件)”后,蒋中正以新四军偷袭国民党军队为由,包围歼灭了新四军军部,并停发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饷,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国共关系不断恶化。

1941年6月,德国突击苏俄,之后美国仍与日本谈判,希望能促使中日议和,蒋电告美国政府,不得牺牲中国以谋求对日本妥协,要求日本必须从中国撤兵及归还侵占中国之土地。美国政府随后停止了对日本的战略物资供应,并要求日本在只承认蒋中正领导的国民政府(与日本人扶持的南京汪精卫‘国民政府’相对)的前提下无条件退出全部中国领土。12月7日日军突击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与美英等国同时对日正式宣战,中国成为同盟国成员之一。

蒋中正宋美龄夫妇与史迪威将军于缅甸(1942年)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在美国华盛顿签订反侵略共同宣言,蒋受推举为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指挥中、泰、越等地区的同盟国军队作战。1月4日,国军在长沙大胜日军,灭敌五万七千人,史称“长沙大捷”,蒋在日记中写道:“日本侵略南洋,可谓战无不利,功无不克,而独在长沙之役受到最大惨败,于是英美政府及其舆论,方知日寇之强,乃反应我国之不弱,公认我五年抗战之艰难非若期预想之易易也!”。二月,蒋与夫人宋美龄访问印度,与甘地·尼赫鲁会谈战时合作,战后独立事宜。随后,赴缅甸视察中国派出的远征军。4月,英军主力七千余人在缅甸仁安羌遭到日军袭击,中国军队前往救援,经二天激战,使英军全部脱险。但随后日军集结反攻,英军悄然撤退,约瑟夫·史迪威将军逃往印度,遗下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蒋于日记中写道:“史迪威……任令我军流落受害如此之甚……近年来当以此次所受英美人士不德不信之刺激为最甚也!”。六月,苏俄在新疆以兵力胁迫盛世才,企图完全控制新疆,盛世才电告蒋,愿意归于中央政府。八月,蒋亲自巡视西北。十月初,蒋敦促美国率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10月9日,美英两国通知蒋,愿意与中国谈判缔结新约。蒋在日记中写道:“接获美英自动放弃在我国治外法权,重订新约之通告,此乃总理革命奋斗最大之目的,而今竟将由我手中达成,中心快慰,无以言喻”。十一月,受过美式教育的蒋夫人宋美龄应美国总统罗斯福夫妇之邀,前往访问,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演讲,受到热烈欢迎,报纸称宋美龄“已征服国会,而感化无数美国人倾心于中国”。美国朝野普遍认为蒋中正及其国民政府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虽然蒋中正在中国推行的的训政与美式民主有很大差距,但是由于同为同盟国盟友,当时美国政府、国会、一般民众对于蒋中正颇有好感。也因此,中国此阶段的国际地位有了大幅提升。

1943年,蒋中正、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及温斯顿·丘吉尔进行的开罗会议 1944年春天,日军秘密与苏俄妥协,自东北调动五十万兵力,发动“一号作战”,趁国军精锐部队调往缅甸作战之际,展开猛烈进攻。蒋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全国知识青年从军,二个月内已超过十五万人。十二月初,日军攻陷贵州独山,四川岌岌可危,所幸数日后收复独山,局势才告稳定。

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领袖秘密签署了雅尔塔协定,其中部分内容侵犯中国主权。根据此条约,蒋中正迫于形势,与苏联政府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斯大林承诺在战后只承认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则有条件地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地位。8月,日本广岛、长崎遭美国原子弹轰炸,苏军随即出兵占领中国东北。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蒋于翌日发表抗战胜利广播,《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宣示“以德报怨”政策,劝勉国人不念旧恶,不对日本采报复措施。9月2日日本向中、美、英、苏等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给中国带来巨大损失的抗日战争至此结束。9月4日,蒋发表《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书》宣示“建立三民主义新中国、推行民主宪政还政于民、实施军队国家化”三点建国方针。

国共再战

规定‘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的《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抗战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并跻身五大国之列,清末以来签署的不平等条约得以废除,并与世界各国重定平等新约。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沦陷区的统治已濒于瓦解,而共产党在却得以在敌后农村地区进行游击战和广泛的政治动员。共产党的正规军队由抗战初期的5万余人大幅发展为抗战结束时的127万余人(大约是国民党军队的1/4),地方部队(民兵部队)达268万余人,与国民党形成了此消彼长的局面。抗战结束后,蒋所领导的国民政府更深受贪污腐败及通货膨胀问题困扰。为避免内战,国共在美国调停下签署了《双十协定》,但由于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不可调和,加之国共都相信可以用军事手段消灭对方,“动员戡乱”的内战(中共称之为解放战争)很快爆发。美国最初对此秉承形式上的不干涉方针,冻结对内战双方的武器供应直至1948年,其后对国民政府给予了军事和财政方面的支持。

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蒋前往中山陵谒祭国父 孙中山先生,祭告凯旋归来。随后前往沦陷十四年的东北视察。10月21日,蒋偕同夫人飞抵台北,参加台北中山堂举行的台湾光复一周年纪念大会,受到台湾民众的热情欢迎,并在台停留八日,游览日月潭等地,蒋于10月26日的日记上写:“台湾尚未被共党份子所渗透,可视为一片干净土,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使之成为一模范省,则俄共虽狡计百出,必欲亡我而甘心者,其将无如我何乎?”。同年11月15日,在共产党缺席、但国大代表仍超过法定人数的情况下,制宪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11月28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向大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由大会主席团主席胡适接受。12月25日三读通过,于当天闭幕式中由大会主席递交国府主席。

蒋中正签署颁布中华民国宪法 1947年元旦,中华民国宪法颁布。11月,选举行宪后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2月25日宪法正式施行,中华民国进入宪政时期。。

1947年2月,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蒋依时任台湾行政长官陈仪的请求,派遣第二十一师刘雨卿部队前往台湾进行武力镇压,同时也派遣监察使杨亮功前往调查事件真相,尽管蒋于3月13日电告陈仪:“请兄负责严禁军政人员施行报复,否则以抗命论罪”,但最终还是造成了台湾大量平民的伤亡,这也是后来产生台独主张的原因之一。

1948年3月29日,行宪后第一届国民大会召开并选举首届总统与副总统,蒋中正被选为中华民国行宪后第一任总统,于5月20日就任。随后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蒋经国为中国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4月18日国民大会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于同年5月10日施行。8月,大陆地区改革币制失败,9月济南战役失利,军事、政治、经济及外交等情势逆转,在辽西会战、徐蚌会战、平津会战中损失了大部分国军的主力,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要求蒋中正下台。

1949年1月10日,蒋派其子蒋经国前往上海会见中央银行总裁,将中央银行存金移往台湾。11日,蒋致电陈诚,指示治台方针六点。随后,蒋指示陈诚在台湾实施三七五减租,发布戒严令以严整社会秩序,实行币制改革以缓和通货膨胀,为中央政府迁台开拓安定的局面。21日蒋发布“引退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理总统,与共产党进行和谈。蒋下野后,返回故里奉化溪口,自我检讨,研究党务改革方案,指出国军有27项重大缺失,随后决定了补救方针,包括:从党务革新下手、以台湾为新军事基地、对外争取奥援、迁移中央政府于台湾。李宗仁等人曾多次要求蒋出国,蒋表示:“他们要我下野是可以,要我亡命就不可以。只要中国尚有一片自由之领土,保持独立之主权,不信中(中正)无立足之地”。李宗仁议和失败,在蒋拒绝了共产党提出的投降条件后,4月共军渡过长江。蒋以中国国民党总裁的身分前往上海、舟山群岛等地督战。6月18日,蒋在日记中写:“余必死守台湾,确保领土,尽我国民天职”。8月,美国政府发表《对华关系白皮书》为美国对华政策彻底失败辩护,并严词批评蒋。8月3日,蒋以总裁身份访问韩国,与韩国总统李承晚发表联合声明,组织“反共联盟”。蒋在台湾草山(阳明山)成立总裁办公室,随后成立革命实践研究院训练干部,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要员、国大代表、学者专家及国军各部陆续撤往台湾。10月,国军于金门迎击中共的人民解放军,全歼敌人,史称“金门战役”(“古宁头战役”、“金门大捷”)。12月5日,“代总统”李宗仁托病自香港远走美国。蒋协助国民政府安迁台湾后,搭机飞往重庆、成都指挥最后的抵抗。12月10日,中共的人民解放军包围成都,蒋中正与蒋经国在最后一刻,搭乘军机飞往台湾,自此而后,蒋未再踏足中国大陆。

台湾时期

蒋中正与蒋夫人在台北总统府前 1950年中华民国政府多次电请在美国的代总统李宗仁回台主持政务,李宗仁回覆以“医嘱不宜远行”为由,滞留美国。在国大代表及各界人士的劝进下,蒋中正于3月1日在台北复行视事,履行中华民国总统职权。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盟国对中华民国统治台湾四年的事实已予接受”。关于台湾主权的问题,蒋公在革命实践研究院演讲时表示:“台湾的主权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有一些法律程序还未完成,须待对日和约的签订”。由于美国对中华民国政府采取“袖手旁观”政策,蒋为了重整军备,向日本聘请军事顾问人才,称为“白团”。1月6日,故宫南迁文物顺利运抵台湾,暂存台中。6月,“韩战”爆发,美国恢复对中华民国政府的军事及经济援助,并派遣第七舰队协防台湾,自此,中华民国转危为安。7月,蒋进行国民党的党务改造,确立国民党属性为“革命民主政党”,并在农林工商文教等机关团体建立党组织,任命蒋经国为国防部总政战部主任,主掌军队、政工、情报及指挥对大陆游击战,宪政方面,维持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之体制,并开始实施地方自治。

1952年4月28日,中华民国与日本签订中日和约,12月2日与美国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为台湾建立了军事安全保障,随后正式展开了各项改革、建设台湾的措施,包括:

  • 土地改革:实行“三七五减租”改善租佃制度,“公地放领”将公有土地移转为现耕农民所有,“耕者有其田”征收放领私有耕地,创设自耕农户,促使台湾农村复兴,并实施“平均地权”规定地价,照价征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所得用来扩大社会福利建设,促使农村的人力和资本向城市中的工商业移动,实现了孙中山“平均地权”的理想。
  • 地方自治:制定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使各县市以下各级政府首长与民意代表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这在中华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普及国民教育: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扩展高等教育,建立完整职技教育体系,使台湾人力素质得以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因此而造就了日后的台湾经济奇迹
  • 发展各项经济建设,扩大社会福利建设:兴建国民住宅,办理低利贷款,鼓励外资、私人投资。
  • 维护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整理保存文化遗产,矢言建设台湾为“三民主义模范省”作为反共复国的自由基地

蒋中正与重建后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 蒋中正于1954年5月20日的总统选举中再度当选中华民国总统,随后以修改临时条款,总统得不限次数,连选连任;遂于1960年、1966年、1972年继续连任。1946年召开的国民大会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虽然是一部民主宪法,但民国37年(1948)4月18日国民大会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于同年5月10日施行,冻结了中华民国宪法的部分条文,大幅提高总统的权力,并发布戒严令,实施党禁、报禁,由中国国民党长期执政,造成一党独大的局面。1966年再修改临时条款,并且成立国家安全会议,取得总统扩权的合法性基础。

这期间,蒋中正采取松经济紧政治的高压统治手段。蒋氏对台湾彻底实施政治思想教育,努力消除日本殖民痕迹,导致令某些台人诟病的“白色恐怖”。虽发生零星如“雷震事件”“孙立人”的重大政治风波,但取得台湾绝对军政经权威的蒋氏,轻易地将其平息。

中华民国国民身分证统一编号自民国五十四年(1965年)开始编码时,编号第一号的身分证拥有者就是蒋中正,字号为Y10000001。当时尚无检查号码时,共九码。

蒋中正在台湾时期最大的愿望是“复兴中华文化,光复大陆国土。”他一度认为韩战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国民党在美苏交战的大局面下就可以反攻大陆,但韩战迅速结束,美苏关系亦得到相当缓和,美国并不支持他的反攻计划。国民党军队虽不断尝试小规模对大陆反攻,但败多胜少。在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后,发生共产党自行停战的金门炮战。1958年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华民国政府在公报中宣布放弃军事反攻大陆口号,称恢复大陆人民之自由的主要途径为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非凭借武力。在六十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发出原子弹后,国府军事反攻大陆的可能不复存在,但蒋中正仍坚称中华民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对包括外蒙古在内的中国全部领土拥有主权。为了与中共的文化大革命分庭抗礼,他主持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在冷战的背景下,大部分西方国家承认中华民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联合国及其他组织内的中国席次亦是由中华民国代表。中共所谓‘输出革命’的外交政策和文化大革命等动乱,也促使这种国际情势得以持续。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代表中国席位议题获得多数国家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台北不出,北京不入”,“驱逐蒋帮”。蒋中正则坚持“汉贼不两立”的政策,坚决反对接受美国的“两个中国”提议,于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前夕,宣布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

蒋中正于1971年在阳明山遭遇一场车祸,身体状况自此大为衰退。1975年于病中手书“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3月29日口述遗嘱(秦孝仪记录)。4月5日清明节深夜,雷电交加之际,蒋中正在台北市士林官邸逝世,其遗嘱如下:

余自束发以来,即追随 总理革命,无时不以 耶稣基督与 总理信徒自居,无日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艰苦奋斗。近二十余年来,自由基地日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共产邪恶势力展开政治作战。反共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膺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三民主义为无形之 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唯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勿忽。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蒋中正去世后,总统职位由严家淦继任,真正的权力则是由其子蒋经国掌握。时任行政院院长的蒋经国于严家淦结束第五任的任期后,由国民大会选举,任中华民国第六任总统。1988年,蒋经国去世于第七任中华民国总统任内。

蒋中正遗体目前置于铜棺中暂厝桃园县慈湖。其子蒋经国的遗体则暂厝大溪陵寝。此安排乃期望大陆光复后,两者均能回奉化老家安葬。1997年,蒋宋美龄与蒋经国遗孀蒋方良以遗族身分,同意将蒋先葬于台湾,于两岸统一之后再返回中国大陆安葬,蒋方良后曾要求将蒋父子二人葬于台北县汐止的五指山军人公墓。

婚姻生活

蒋中正在十四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蒋中正与毛福梅生有一子经国,蒋纬国是他的养子(纬国的亲父为蒋中正留日时之好友戴传贤)。蒋中正在与毛福梅分居后娶姚冶诚为妾。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1905年-1971年),经过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1897年—2003年)于上海结婚。

蒋中正在西安事变时,曾给宋美龄和两个儿子留下遗嘱:

美龄吾妻:
吾决心殉国。经国、纬国吾子即汝子,望善视之。

经国、纬国吾儿:
余只承认宋美龄为余惟一之妻,务望汝等以生母待之,则吾虽死九泉之下亦瞑目矣。

蒋中正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身后评价

位于台湾台北市的中正纪念堂 蒋中正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的位置举足轻重,是个毁誉兼有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趋于两极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中国大陆地区人民对蒋中正的了解逐渐增多,对他的评价也逐步发生了变化。由于2005年是抗日胜利60周年,抗日领袖是蒋是毛,曾引起中国大陆网络界的广泛议论。

正面评价

  • 蒋中正坚韧不拔,在孙中山之后领导国民党战胜形形色色专制势力的反扑,统一了中国,捍卫了共和国统,重建了中华民国。
  • 蒋中正在抗战中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毛泽东在1938年给蒋中正的信中甚至说:“……先生指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2000年代之后,更多的中国大陆人了解到蒋中正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才是抗日战争中的主导力量。
  • 蒋于国共内战中,成功地防守住了台湾,使其免遭内战战火牵连,幸免于大陆人民所经历的“赤祸”;更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想在台湾得以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坚守中华民国的国统,为三民主义在大陆实现留下火种。
  • 西方史学界对蒋中正的的正面看法有:蒋是“真正的民族主义者”、“爱国者”,他“律己甚严”、“生活节俭”,有“无情的钢铁般的决心”、“不屈不挠的精神”。

负面评价

  • 有人认为蒋中正虽然是军事强人,但不是一个称职的领袖,据说这可以从抗日的策略和内战中可以看出。据说在七七事变后,蒋中正动用了差不多全部国民党精锐调往淞沪作战,希望扩大上海之战,以冀国际可以出面调停,但这战略上的错误,做成国军精锐尽失,形成日后完全无力防守南京,当时的一些将领,也曾劝说蒋不要全部投入淞沪,应该保留实力在南京和日军硬拼一场。在《李宗仁回忆录》里,李宗仁却认为南京保卫战本无必要,蒋中正应对战役的失败付相当的责任。
  • 在中国共产党治下的中国大陆,蒋中正的抗战政策常被批评为“消极抗战”、“忽略抗日、枉顾民族利益”。但对其死抱防守战术,对日军的步步紧逼缺乏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只能消极被动地防守颇有微词。当然,这与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内斗不已,中国旧有工业体系落后有很大关系。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蒋中正在军事指挥战略方面可能确实存在一定问题,这一点在抗战结束以后的四年内战中再次得到验证。
  • 有人认为抗日胜利后,国民渴望和平的到来,国民革命军以至是平民百姓,都早已厌战、倦战。蒋中正身为国民领袖,竟然完不理会民情。当时在美苏的调停下,的确有希望实行联合政府,而民众亦对重庆和谈抱有相当期望,但蒋中正此时只一心想将共产党消灭,全无谈判余地,最后导致全面内战。内战爆发后,才知国民政府早已民心尽失,尽管在军力和武器都比共产党强不知多少倍,但仍以彻底的溃败收场,最后只能在金门一役中止住了解放军的进攻台湾,及后韩战爆发及美国协防,蒋中正才可在台湾站稳。
  • 有人认为,在台湾方面,蒋中正的威权统治也使他成为不受欢迎人物,甚至制造祟拜风气,蒋中正铜像大量出现于车站、各级学校及各公共机关,其名也出现在道路名称,成为台湾最常见之路名。1990年代台湾民主化后,蒋的图像逐渐从公共建筑、流通货币上消失;政党如国民党亦然,鲜以蒋氏之记忆作为号召。很多评论家也指出蒋中正为巩固政权展开恐怖统治,以刑法一百条及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造成白色恐怖。由于此因素,甚至在台湾,有不少人对毛泽东的评价高于蒋中正。
  • 他的性格被人形容为“顽固”。“儒家思想”、“武士道”、据说,“军事组织精神”是蒋中正性格形成的基本因素。也有批评蒋为“反民主的”、“权威主义的”、“独裁的”、“专制的”。
  • 中共和在1949年后留在中国大陆的“国民党左派”人士指控蒋中正“背叛革命,血腥屠杀革命群众”,实行独裁统治,是美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买办阶级等反动势力在中国的代表。1990年代以前,中共官方史学家对蒋中正的形容包括“叛徒”、“蒋帮头子”、“流氓刽子手”、“新兴军阀”、“旧势力之化身”、“军阀之工具”、“群众之仇敌”、“背叛革命”、“反革命”、“反动”、“无耻”、“美帝国主义走狗”等。

主要著作

蒋中正一生留下的文字极多,主要内容被收入《先总统 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其中包括:

  • 《国父遗教概要》
  • 《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
  • 《中国经济学说》
  • 《苏俄在中国》
  • 《中国之命运》
  • 《反共抗俄基本论》

蒋中正一生极为重视历史文件文物的保存,其个人档案于1949年由南京经上海转运台湾,先存放桃园大溪头寮宾馆,史学界称为“大溪档案”。1979年7月移存台北阳明书屋,1995年移送台北近郊的国史馆,1997年定名为“蒋中正总统档案”简称“蒋档”,正式揭开神秘的面纱。目前公开的“蒋档”可分为十类:

  • 筹笔:1923年至1972年函电、谕令,291册
  • 革命文献:1923年至1945年历史事件的记录报告与函电,167册
  • 特交文卷:1927年至1964年蒋对政事情势的规划,5709件,分72册
  • 特交文电:部署呈报之电文及蒋的批示,436册
  • 特交档案:幕僚、部属、各地区之原始报告,90597件,分622册
  • 领袖家书:1924年至1967年,968件,分12册
  • 其他文物图书、印章、勋章、书画,888件
  • 蒋氏宗谱,48册
  • 照片影辑:照片集243册,照片67卷,底片23732袋,缩影29卷
  • 事略日记115册、蒋经国文电资料48册

蒋中正与蒋经国的私人日记原稿,简称“两蒋日记”。目前暂存于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暂存50年,将来在适当时机归还中国)。2006年3月25日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和蒋家媳妇蒋方智怡亲自到访下,美国史丹福大学首度将原件(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公诸于世。

民国历史导读 目录

  • 1 《民国历史导读》01章 中华民国历史年表
  • 2 《民国历史导读》02章 中华民国国旗国花国歌
  • 3 《民国历史导读》03章 中华民国历届首脑
  • 4 《民国历史导读》04章 孙中山
  • 5 《民国历史导读》05章 黄兴,廖仲凯
  • 6 《民国历史导读》06章 袁世凯
  • 7 《民国历史导读》07章 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段祺瑞,张作霖
  • 8 《民国历史导读》08章 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唐绍仪
  • 9 《民国历史导读》09章 胡汉民,宋教仁,谭延闿,林森,严家淦,孙科,于右任
  • 10 《民国历史导读》10章 蒋中正
  • 11 《民国历史导读》11章 蒋经国
  • 12 《民国历史导读》12章 李登辉
  • 13 《民国历史导读》13章 陈水扁,吕秀莲
  • 14 《民国历史导读》14章 冯玉祥,阎锡山,韩复榘,唐继尧,孙传芳,孙殿英
  • 15 《民国历史导读》15章 张勋,蔡锷,嘎达梅林
  • 16 《民国历史导读》16章 四大家族
  • 17 《民国历史导读》17章 孙中山与两个“三民主义”
  • 18 《民国历史导读》18章 张静江,黄郛
  • 19 《民国历史导读》19章 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
  • 20 《民国历史导读》20章 张自忠
  • 21 《民国历史导读》21章 张学良,杨虎城,刘斐,顾祝同
  • 22 《民国历史导读》22章 戴笠,毛人凤
  • 23 《民国历史导读》23章 李宗仁,白崇禧,张治中,陈铭枢,唐生智,何应钦
  • 24 《民国历史导读》24章 陈诚,杜聿明,孙立人,薛岳,卫立煌,戴安澜,廖耀湘
  • 25 《民国历史导读》25章 傅作义,张灵甫,王耀武,胡宗南,黄维,汤恩伯
  • 26 《民国历史导读》26章 连战,宋楚瑜,马英九,李敖
  • 27 《民国历史导读》27章 胡适,鲁迅,章太炎,梁实秋
  • 28 《民国历史导读》28章 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刘海粟,黄宾虹,丰子恺
  • 29 《民国历史导读》29章 徐志摩,田汉,聂耳,冼星海,贺绿汀,阿炳,刘天华
  • 30 《民国历史导读》30章 茅盾,闻一多,朱自清,巴金,叶圣陶,老舍
  • 31 《民国历史导读》31章 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
  • 32 《民国历史导读》32章 戏剧
  • 33 《民国历史导读》33章 李四光,华罗庚,苏步青,陈建功
  • 34 《民国历史导读》34章 竺可桢,侯德榜,吴有训,茅以升,梁思成
  • 35 《民国历史导读》35章 史迪威,陈纳德,白求恩,魏德迈,李德
  • 36 《民国历史导读》36章 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
  • 最近综合
    《列仙传》女丸,陵阳子明,邗子,木羽,玄俗 12-31
    《列仙传》赤斧,呼子先,負局先生,朱璜,黃阮丘 12-31
    《列仙传》服闾,文宾,商丘子胥,子主,陶安公 12-31
    《列仙传》山图,谷春,阴生,毛女,子英 12-31
    《列仙传》主柱,园客,鹿皮公,昌容,溪父 12-31
    《列仙传》赤须子,东方朔,钩翼夫人,犊子,骑龙鸣 12-31
    《列仙传》祝鸡翁,朱仲,修羊公,稷丘君,崔文子 12-31
    《列仙传》桂父,瑕丘仲,酒客,任光,箫史 12-31
    最近人气
    《本草纲目》李时珍 09-15
    道德经 09-27
    周易 08-27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09-16
    诗经 06-24
    性命圭旨 11-27
    黄庭经 08-27
    抱朴子 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