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辞修,浙江青田人。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被认为是蒋介石的爱将。1949年渡台后,曾任省主席,行政院长,副总统等高职。陈诚主政台湾期间,在民生、军事、经济各方面皆有政绩,对稳定国民党在台统治作用甚大。国军之内,由陈诚领导的系统亦有“土木工程系”之称。
生平
陈诚于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8期炮科。之后在浙军、粤军任排、连长。1924年入黄埔军校当炮兵教官,任特别官佐,炮兵营连、营长。北伐时任总司令部参谋;团长,第21师师长。北伐后带第11师参加蒋桂战争,中原大战时因功升任18军军长。陈诚是国军中的干将,参与多次围剿红军,曾分别任各路总指挥。1935年第五次围剿红军时,任前敌总指挥,攻陷广昌、瑞金等重镇。之后曾任”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总”,进剿陕西红军跟据地。西安事变时,陈诚与蒋中正同时被扣,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对蒋的极大忠诚。西安事变后陈诚负责改编张学良、杨虎城部队。抗战时,任第三战区前敌指挥,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六战区司令等职,参与过的大战役有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
1946年5月任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力主对共党用兵。之后指挥国军向解放区进攻被挫。1947年陈诚升任一级上将,兼任东北行营主任,负责东北军事及政治民生。1948年,国民党在东北战事失利,多个国军精锐主力兵团被歼,陈诚于5月被免职。10月到台湾,任台湾省主席兼警备司令。
到台湾后,陈诚主张“人民至上,民生第一”,实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改革币制,发行新台币、之后又实行耕者有其田,提出“以农业培植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
自1950年3月15日至1954年5月31日及自1958年7月15日至1963年12月15日陈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当蒋介石担任第二任施行中华民国宪法以后的中华民国总统时,他担任副总统(1960年--1965年)。他也曾任中国国民党副总裁。
1965年3月5日陈诚因肝癌去世。台北县泰山乡曾有陈诚墓园。1995年8月,陈诚的骨灰迁移到高雄县大树乡的佛光山。
评价
陈诚在大陆情势逆转的关键时刻,整编来台部队、改革币制、稳定金融、推行土地改革、规画地方自治;是蒋中正以外的第二号人物,对台湾社会与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
家庭
陈诚与谭延闿的女儿谭祥结婚,生子陈履安。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中国抗日名将和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
生平
著作
1961年杜聿明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文史专员期间著有
家庭
妻子曹秀清,曾经是共产党员。育有三儿三女:
孙立人(1899年10月17日 – 1990年11月19日),字仲能,安徽庐江金牛镇人,抗日名将。历任国民政府师、军长,东北保安副司令、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中华民国总统府参军长。
抗战时期,参加“一二八”淞沪之战和“八一三”淞沪战役;中国远征军入缅甸后,取得仁安羌大捷。1943年率军缅北反攻连战连胜。国共内战中率领新一军连破四平、长春,重挫共军。
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后,孙立人曾任陆军总司令、总司令兼台湾防卫司令,致力于现代化国军的事业。然而由于孙立人是少数受美国军事教育,又不曾加入中国国民党的将领,1950年初若干美国已经解密文电显示,美国驻台北武官确曾建议美方要求蒋介石离开台湾,另由亲美人士继起领导,并称孙立人等对“托管”并不坚决反对云云。此外麦克阿瑟曾会见访日的孙立人,也多所慰勉。孙可能因此受到国府高层严重怀疑。加上1949年前后,美国国内台湾地位未定论甚嚣尘上,美国国会与政府关于美军执行台湾托管的声浪不断。蒋介石之情报机构声称发现美在台机关与孙立人颇多接触,引发蒋介石等的疑心。但迁台初期台方为争美援,仍留用孙立人以取信美国。
数年后总统蒋介石将孙立人调离陆军总司令职务,晋升总统府参军长。该职属于仪式性职务,完全脱离国军日常业务。1955年以涉嫌所谓郭廷亮匪谍案,企图利用阅兵场合胁迫当局,将孙立人撤职软禁。
1988年一月蒋经国病逝。同年五月,陆军总司令郑为元宣布孙立人已出入自由。孙立人于1990年逝世,总统李登辉颁发褒扬令,表彰孙立人不朽的功勋。
1998年应孙立人旧部与家属奔走要求,监察院对“孙案”重开调查。2001年,经监察院查实并通过决议公布,当年监院的“五人小组”孙案报告早已认为孙立人涉及兵变毫无根据,郭廷亮等也非“匪谍”。至此“孙案”完全平反。
命名来源
孙立人的取名很可能源于以下文献: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早期教育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即后来的国立清华大学),同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1924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后又考入维吉尼亚军校,攻读军事,1927年毕业,应邀游历欧洲,考察英、德、法、日等国军事。1928年回国,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中尉队长。1930年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任上校副总队长。1932年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第四团团长。
税警总团由财政部长宋子文一手创建,武器从德国购买,排以上军官大部分由留美学生但任。在孙立人的训练下,所属部队官兵文化水平、还是学科、术科水平,和缉私技术都比较高。
孙立人任团长的第4团曾经在华东射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孙式训练逐渐崭露头角。
抗战初期
1937年10月,孙立人率税警总团第四团参加淞沪抗战在周家桥成功破坏日军机械化橡皮桥,重创日军,日军久留米师团称孙团为其在华遭遇战力最强之部队。但在此次战役中孙立人受到流弹攻击,身受十三处创伤,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财政部成重组税警总团,孙立人晋级少将总团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这支非正规部队成为国民党精锐部队之一。
1941年12月,税警总团改编为新三十八师,隶属于第六十六军,孙立人任少将师长。
第一次印缅作战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4月,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于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亲率113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一个大队,解除了七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五百余人。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及盟军在亚洲战场唯一的胜仗,孙立人以不满一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蒋介石给他颁发了四等云麾勋章。罗斯福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勋章的外籍将领。
仁安羌战后,英国方面决定弃守缅甸,撤往印度,新三十八师掩护英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杜聿明拒绝了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命令,决定率军向北循野人山撤回云南。孙立人则在战略判断之下,认为野人山不可行,当机立断撤往印度,率新三十八师向西撤往印度。撤退途中,新三十八师打垮日军多次阻击。部队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难民和英印散兵。 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军因迷路,并未撤回中国,半数葬送在野人山中,孙立人得知后立刻派遣新三十八师搜寻并救出友军,第五军转而撤往印度。
5月底,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到达印度边境。英驻印边防军要求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拒绝解除武装。刚巧,被新三十八师在仁安羌解救过的英军第一师师长正在该地医院治病,闻知情况后,前往调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师开进印度。英军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炮十响以表欢迎。
第二次印缅作战
1942年8月,先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进驻印度兰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10月,中国驻印部队改编成新一军,郑洞国任军长,下辖孙立人新三十八师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师。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
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指挥新三十八师进攻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与廖耀湘新二十二师两路夹击攻克孟关。3月9日,新三十八师113团与美军突击队联手攻占瓦鲁班。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十八师团死伤过半,狼狈逃出胡康河谷。据日军战史记载:“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十八师团,与中国军战斗最自信,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队,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使我军损失惨重……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驻印军攻占胡康河谷后,3月14日乘胜向孟拱河谷进攻。新三十八师113团从左翼翻山越岭迂回到坚布山后方,和新二十二师两面夹击,29日攻占坚布山天险,扣开了孟拱河谷的大门。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计划,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分别向孟拱和加迈攻击前进。5月下旬,孙立人从缴获的日军信件中获知:由于日军第十八师团主力在索卡道被新二十二师包围,加迈城内兵力极为空虚,师团长田中新一坐守空城,惊恐万状。孙立人见机而行,不拘泥于原定计划,以112团秘密渡过南高江,向加迈南面的西通迂回,切断加迈日军的后路﹔以113团向西进取加迈﹔以114团向南对孟拱实施大纵深穿插。6月16日,113团与新二十二师会师加迈,日第十八师团团长田中新一率1500余残兵仓皇南逃。6月25日,孙师114团攻克孟拱。
8月3日,中美联军克复密支那。至此,反攻缅北的第一期战斗结束。中国驻印军给日军王牌第十八师团等部以毁灭性打击,歼灭日军2万多人,一雪两年前退兵缅甸的耻辱。史迪威称此战为“中国历史上对第一流敌人的第一次持久进攻战”。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部队进行休整扩编,由新一军扩编成两个军,即新一军和新六军。孙立人任新一军中将军长,下辖新三十八师和新三十师(后廖耀湘新六军回国增援国内抗战,其五十师编入新一军)。
1944年10月,反攻缅北的第二期战斗开始。中国驻印军由密支那、孟拱分两路继续向南进攻。孙立人率新一军为东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进攻,连续攻取八莫、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一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滇缅公路,与滇西远征军举行芒友会师,作为东京会师的前哨。随后,孙立人指挥新一军各师团继续猛进,3月8日攻占腊戍,3月23日占领南图,24日占领细胞,27日攻克猛岩,消灭缅甸所有的日军主力部队,胜利结束第二次缅甸战役。
内战时期
孙立人指挥新三十八师,在远征缅甸,协同盟军抗击日本的战斗中,屡克强敌,战功卓著,其运用的战术、显示的战力为国内外各方充分肯定,有“东方隆美尔”之美誉。 1945年7月,孙立人率新一军返抵广西南宁,准备反攻广州。同月,应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之邀,孙立人赴欧考察欧洲战场,是中国唯一被邀请的将领。8月15日,侵华日军投降。9月7日,孙立人率军进入进入广州,接受日军第二十三军投降,并建造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嗣后,新一军进行了休整和扩充,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号称“天下第一军”。
3月下旬,新一军乘美舰在秦皇岛登陆,同时孙立人被派往美国参加联合国参谋总长会议,东北战事受阻,蒋介石急电孙立人返国指挥新一军。5月15日,新一军在孙立人指挥下,向四平进攻,瓦解了杜聿明五个月来与林彪对峙的僵局,五日内又攻陷长春,所向披靡,孙立人继续率新一军北攻,夺取农安、德惠等战略要地,但杜聿明起了忌妒之心,电令新一军之新三十师、新三十八师回头赶赴辽宁海城,有意拖延孙立人的进兵,孙立人亲率新五十师渡过松花江占领陶赖昭堡要塞,此时距中共中央之哈尔滨所在仅六十公里,位在哈尔滨的中共党政军组织均已崩溃,并做好游击战且流亡苏联的准备,在孙立人即将攻进哈尔滨之时,受到马歇尔停战的影响被迫退兵。其后孙立人陆续瓦解林彪五度下松花江的攻势,令共军为之恐惧。但随后,杜聿明屡次发电向蒋介石批评孙立人,蒋介石将他升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虚职以解除兵权,其新一军军长之职由黄埔出身的第50师师长潘裕昆接任。同年8月,蒋介石又将孙立人调离东北,任为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部司令。陈诚赴东北,拆散新一军组成新一军、新七军、并把新一军原有主要武器移交其他黄埔系将领。并且将原本已编入地方保安,日本训练精良,年轻力壮的原伪满军裁撤,使许多伪满军投入共军,大大增加共军实力。
11月,孙立人将陆军训练部迁到台湾,并从新一军调去几百名他在税警总团和在缅甸作战时期的亲信,一同前往台湾训练新兵,在台湾建立新军。
台湾时期
1949年8月,孙立人任中国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司令长官兼台湾防卫司令。1950年3月,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兼保安司令。1951年5月,晋为陆军二级上将。
据若干孙立人传记记载,当年美国确实曾对蒋介石国策和国府之腐败极为不满,曾构想组织“进步人士”在台建立新政权。孙立人即为被考虑的候选人。但史载孙虽抱怨蒋介石、陈诚、彭孟缉之领导作为,但对美国的企图并无兴趣。而美国片面的计划,也在1950年六月底朝鲜战争爆发后难以为继。
孙立人致力于国军现代化,整编撤退来台之国军,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原行政院长郝柏村亦曾经历孙立人兴办的军事训练计划,成绩甚佳。古宁头战役的胜利,与孙的努力有重大关系。但随著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历史删除。
孙立人因对于蒋经国以政工制度破坏现代军事体制有不满之意,且遭情治单位密称孙与美国有不正常联系,1954年6月被蒋介石 免去陆军总司令职务,调总统府参军长。1955年6月,政府当局以孙立人与其部属少校郭廷亮预谋发动兵变为由,对孙实施看管侦训。
对“孙案”之调查,由副总统陈诚领导的“九人小组”进行。另外监察院也由无党籍监委陶百川、曹启华、萧一山、王枕华、余俊贤自行发动调查。九人小组审讯郭廷亮等,得到彼等“坦承不讳”之“自首”结果。由于郭系孙立人之联络官,九人调查小组认为孙“未适当防范,有失查之责。”军事法庭遂以匪谍罪判处郭廷亮无期徒刑。郭在绿岛服刑,其后假释台湾却发生火车跳车“意外”身亡。
监察院“五人小组”之调查结果与“九人小组”差异甚大。监院认为郭廷亮等确系主张军事改革,但绝无兴兵叛乱之情节。所谓遭人检举,乃属国军内部派系构陷,不足为凭。孙立人对此应毫无责任。监院调查结果因为与“九人小组”差异过大,调查期间遭到情治跟监,最后仅在院内会议秘密报告后即以极机密封存,不再公开。
1955年10月31日,孙立人被正式免去总统府参军长职务,软禁于台中达33年,直至1988年3月恢复自由。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病逝于台中,终年90岁。
孙立人逝世,参谋总长郝柏村受政府训令,派陆军总部办理治丧事宜。总统李登辉颁发褒扬令、蒋介石遗孀宋美龄致送花圈。丧理由国防部长,原副总统兼孙案“九人小组”组长陈诚长子陈履安主祭,参谋本部、三军种总司令部等海陆空高级将领皆出席。遗体由维吉尼亚军校代表覆盖校旗,再由国民政府指派覆旗官,即历任陆军总司令许历农、罗本立、温哈熊、黄幸强覆盖国旗。遗体安葬东山墓园。
1998年孙案涉案人以及家属要求监察院公布“五人小组”报告且还原真相。经监察院重行调查并委托中央研究院历史学者朱浤源进行当事人访谈和论证,证实“五人小组”认为孙案子虚乌有之结论明确。2001年一月监察院正式公告五人小组调查报告原文和结论。现全文在网上可查。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字伯陵,外号老虎崽,广东韶关乐昌人,抗日名将,国民党一级上将。
原名薛仰岳,因生于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乃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薛仰岳后改名薛岳,以示不仅仰慕岳飞更将身体力行。
1906年入黄埔陆军小学,1909年加入同盟会,之后入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回粤后曾任孙中山警卫团第一营营长。1922年陈炯明叛乱期间,薛岳曾保护宋庆龄脱险。北伐初期任第一师师长。1927年蒋介石清党,薛岳辞职改投李济深第四军,指挥镇压南昌暴动后南下潮汕的共产党,之后多次参与第四军的反蒋战争。
第一次国共战争期间,为蒋介石重用追剿红军,曾经多次重创红军。
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淞沪会战,指挥了武汉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著名会战;分别任第一战区第一兵团司令,第九战区第一兵团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曾经指挥了万家岭战役在内的多次战役,消灭了大量日军。1946年10月10日,荣膺美国总统杜鲁门所授自由勋章。
薛岳,一个农民的儿子。只有10岁便进入黄埔陆军小学,13岁毕业便加入同盟会,曾担任孙中山警卫团的营长,1922年陈炯明叛乱,就是薛岳冒着枪林弹雨救护宋庆龄逃离虎口。1927年“412”之前,他曾建议中共中央:“把蒋介石当反革命抓起来!”结果他又成为围剿红军的干将。杨成武上将在晚年回忆湘江战役时曾说:“我这把老骨头,差点埋在湘江边上了。”此言非虚,他当年身负重伤,是爬回部队里去的。那一仗,长征的中央红军从八万五千人打成三万,而主攻者即是薛岳。还是杨成武上将,1987年5月在文章中写道:“对他们(指民国将领)的历史坚持进行实事求是的记述,是功绩就讲功绩,是过失就讲过失,一段时间有功就讲一段时间有功,一段时间有过就讲一段时间有过。”
我们说薛岳是中国抗日第一战将,是指他是抗日战争时期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将,仅他指挥的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人。1946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授予薛岳一枚自由勋章,以表彰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张治中将军称其为“百战名将”。曾经是老战友也曾经是死对头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则盛赞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三立,盛名当垂不朽。”遗憾的是,许多年来,何谓万家岭大捷,似乎没多少人知晓了。
按下薛岳在松沪抗战、长沙会战中的战功不表,本帖只谈薛岳在武汉大会战中的战绩。
1938年7月,日本开始进攻武汉外围广大地区。大战总司令为畑俊六大将,投入陆海空三军35万兵力,另以新增调40万大军配合作战。调动飞机500余架,军舰120余艘,作战经费32.5亿日元。据战后发现日军文件证明,连日本本土仅留的一个近卫师团,也待命随时增援武汉大战。日本大本营陆军部文件说:“陆军为汉口作战倾注了全力,没有应变之余力。”8月22日,日军大本营下达188号、参谋总长第250号命令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攻占汉口附近地区”;第二,“把蒋政权逐出中原”。日本天皇的命令明确表示:“此次大战所期待的是使蒋政权降为地方政权。”
国民政府则调集全部海空军,计有战舰40余艘,飞机100余架,陆军120个师总兵力约110万人。蒋介石亲自坐镇武汉直接指挥。蒋亲自到中央广播电台发表继起悲壮的讲话:“中国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压迫到最后限度,中国军队为了民族之生存,决心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抗战爆发以来,已经作战的经历,足以证明在阵地战上我军力量之坚强,将士作战之勇敢无畏。”不过他也强调了另一个目标:“我军此次作战,将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进退为重,而在于自动地选择有利的作战地区,达成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目的。”
战至7月26日,张发奎九江失守。8月1日第九战区第一兵团司令薛岳奉命指挥九江至南昌以及鄱阳湖周围战事。他把7个军的兵力部署在德安、瑞昌、庐山地区,摆下一个他自称为“反八字阵”的阵势,迎战冈村宁次的第11军。薛岳说:“我这个反八字阵势,如袋捕鼠,又如飞剪,敌犯右则左应,犯左则右应。敌若钻进来,就很难逃出去。”
8月3日,敌106师团沿南浔铁路南下进攻南昌,到达庐山西麓马回岭附近,遭到以金官桥为主阵地的薛岳部队迎头痛击,薛岳命令第70军、第8军、第4军参战部队不许后退半步,否则军法从事!日军以战车、飞机、大炮配合步兵强攻,兼以施放毒气,硬是不能越雷池半步!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持续到15日,双方均死伤惨重,但106师团已处于薛岳部队包围之中,师团中小队长半数伤亡,敌113联队长田中大佐、145联队长川大佐均阵亡于金官桥前沿。后来缴获的敌军日记记载:“几次进攻中,庐山上的迫击炮弹如雨点般从天而降,皇军大受威胁,死伤可怕。”还有一个专科学校毕业的士兵日记道:“庐山是支那名胜之地,‘难见庐山真面目’名不虚传,皇军在此遭到支那军精锐部队第19师的坚强抵抗,前所未有的激战,中队、小队长死亡很多,战斗仍在艰苦进行,与家人团聚的希望是困难的。”
第106师团被歼灭半数,达8000人以上!冈村宁次命令第101师团配合海空军,从星子方向沿德安、星子公路进逼德安,企图包围薛岳部队的侧后,切断南浔路。但此计被薛岳识破,他命令王敬九将军率领的第25军两个师,严守星子和隘口镇,迎击伊东正喜中将率领的101师团。薛岳命令王敬九,坚守的时间越长越好,为第1兵团歼敌创造有利条件。
王将军的25军在星子镇坚守了七天七夜。鉴于星子阵地已被日军全部摧毁,坚守已无意义,薛岳命令王撤退到隘口,而且此前薛岳已命令29军两个师、66军两个师布防隘口。第101师团进攻直到9月底,始终未能突破中国军队阵地。联队长饭国五大郎大佐被击毙,师团长伊东政喜中将被打伤送进医院,师团伤亡过半。冈村宁次只好命令101师团停止进攻,另增派第27师团从瑞昌、武宁方向进攻,以解救第106及101师团。薛岳立即调集部队,并电令各守军指挥官:“不能坐以待毙,要组织部队实施反攻。”
我国军队发动反攻,在麒麟岭全歼27师团铃木联队,第160师也在三角尖歼敌800余人。第106师团乘我军调集部队迎击第27师团之机,迂回万家岭,企图解救陷入绝境的第27师团及自己。薛岳又一次料到敌这步险棋,于是命令:
第74军第90师由大小金山向万家岭及其东北之敌攻击;第58师由狮子岩向万家岭、王家山之敌攻击;第142师攻击石堡山之敌;预备第6师攻击王家山靠石堡山方向之敌;第91师一旅迅速肃清头口附近敌人,协助预6师攻击并切断敌人北逃之路;新13师以一个团攻击何家山、凤凰山、石堡山西北之敌。
各部队于7日开始总攻,10日结束战斗。除106师团有千余人逃逸之外,其余日军万余人全部被歼!其中俘虏300余人。这是中国军队全歼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而在整个武汉保卫战过程中,日军却未能全歼我军一个师。
万家岭战役的前敌总指挥为第九集团军司令吴奇伟。和薛岳一样,吴奇伟也是身先士卒,亲临第一线指挥。有次他正与第四军军长欧震通电话,敌机俯冲扫射,吴奇伟毫不理会,直至敌机把他的电话机打碎。战斗主力是蒋介石的嫡系第74军,万家岭战役打响之前,蒋介石致电薛岳,要他把伤亡惨重的74军调到长沙修整。薛岳回电:“调不下来。”蒋二次来电:“第74军在岷山伤亡甚大,应予调下整补。”薛回电:“赣北各军作战时间都比74军长,伤亡都比74军大,各军都未调下整补,对74军也请缓予调下整补。”好一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架势,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时任74军军长的是老蒋的奉化同乡俞济时,俞在1932年淞沪抗战中便率领第88师重创日军第九师团和久留米混成旅团的进攻,俞被敌子弹穿腹负重伤。刚归属薛岳指挥时,俞也曾有怠慢之举,薛岳正色警告俞:“你要敢后退,就军法从事!”岷山一战,伤亡最惨重的是该军第79师。俞亲临前线时段朗如师长表态一定坚守,俞夸赞道:“像这样勇敢应战,忘我牺牲的将领,实在可贵。”
万家岭战役中,该军第58师由冯圣法将军率领,腹背受敌,两面作战,全师几乎伤亡殆尽,冯师长为守住阵地向俞求援,俞只得把军部警卫营派出两个连前往增援。该师终于扼死敌106师团之退路,保证了万家岭合围成功。该军另一个师为王耀武将军第51师,该师在据守岷山阵地的川军不战而逃时,奉薛岳命疾驶堵住缺口,浴血激战7昼夜,使飞机大炮助战的日军不得前进半步!万家岭战役,该师奉命攻占张古山,王耀武观察地形发现,该山易守难攻,却是整个战役的关键,必须夺占,但势必伤亡巨大。第305团团长张灵甫提议出奇兵从山后绝壁攀援突袭,配合正面进攻。于是亲自带领精兵上阵,果然灵验,很快占领该山。因此阵地对日军突围至关重要,以飞机重炮攻击,51师只得退下,入夜又夺回,经五昼夜反复争夺,张灵甫带伤坚持战斗,终于牢牢控制该阵地。这个争夺战,日军仅遗留阵前尸体就达四千多具!可以说,没有张古山争夺战的胜利,就不可能有万家岭大捷。
1939年冬天,田汉以此战役编剧演出,激励了无数中国抗日志士。因为此战中第74军打出中国军队的军威,田汉作词、任光谱曲,创作了《74军军歌》:“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我们向日本强盗反攻。他,强占我们国土,残杀妇女儿童。我们保卫过京沪,大战过开封,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因战绩辉煌,王耀武提升为74军军长,张灵甫升旅长。年底驻长沙时,在著名的长沙大火中,74军帮助百姓在灰烬中重建家园,张灵甫更是亲自率队伍帮助百姓。
1939年6月,黄埔三期学员王耀武接任74军军长,1941年春74军参加江西上高会战,歼敌15000余人,何应钦称之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罗卓英称之为“抗日铁军”。74军亦获得“飞虎旗”这个军队最高荣誉。张灵甫亦升任58师师长。随后,王、张率部参加了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均取得辉煌战绩。王耀武升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张灵甫接任74军军长后,1945年初,74军担任主战部队,参加了湘西著名的雪峰山战役,歼敌28174人。如果评价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表现,74军堪称出类拔萃。不过,无论薛岳还是王、张,皆属“外战内行,内战外行”之辈。抗战结束后国共整军时74军改为74师,1947年5月,74师覆灭于山东孟良崮。此乃后话。
薛岳指挥的万家岭战役,取得辉煌胜利。而中国军队在整个武汉大会战期间,虽未能保住武汉地区,但实现了蒋介石预定的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的目的。彻底粉碎了日寇企图把蒋政府降为地方政府的阴谋,奠定了持久抗战的基础。日本“发动攻略汉口之战,使其成为战争一决雌雄的最大机会”企图再度落空,日军自1937年7月中国抗战至1938年底,共伤亡14万余人,从此不得不陷入蒋介石“持久抗战”的泥沼里不能自拔,直至战败投降。
1938年9月29日,毛泽东亲笔写信给蒋介石,盛赞政府及蒋本人之抗日决心与辉煌成就,这封由周恩来带到武汉的信件,未载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故全文刊介如下:
介石先生惠鉴:
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指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十五个月之抗战,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虽顽寇尚未戢其凶锋,然胜利之始基,业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无穷。此次,敝党中央六次全会,一致认为抗战形势有渐次进入一新阶段之趋势。此阶段之特点,将是一方面更加困难;然又一方面必更加进步,而其任务在于团结全民,巩固与扩大抗日阵线,坚持持久战争,动员新生力量,克服困难,准备反攻。在此过程中,敌人必利用欧洲事变与吾国弱点,策动各种不利于全国统一团结之破坏阴谋。因此,同人认为此时期中之统一团结,比任何时期为重要。惟有各党各派及全国人民克尽最善之努力,在先生统一领导之下,严防与击破敌人之破坏阴谋,清洗国人之悲观情绪,提高民族觉悟及胜利信心,并施行新阶段中之必要的战时政策,方能达到停止敌人之进攻,准备我之反攻之目的。因武汉紧张,故欲恩来同志不待会议完毕,即行返汉,晋谒先生,商承一切,未尽之意,概托恩来先生面陈。此时此际,国共两党,休戚与共,亦即长期战争与长期团结之重要关节。泽东坚决相信,国共两党终必能于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克服困难,准备力量,实行反攻,驱逐顽寇,而使自己雄立于东亚。此物此志,知先生必有同心也。专此布臆。敬祝健康!并致
民族革命之礼
毛泽东谨启
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从毛泽东此信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武汉大会战的伟大意义。而薛岳则是本次会战中战绩最辉煌的大将,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消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大将军! 抗日战争结束后,指挥国民政府军队进攻解放区,在山东莱芜战役中损兵折将,包括著名的张灵甫整编七十四师。1948年被蒋介石撤职,并在当年5月转任总统府参军长。1948年12月,调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49年大陆易帜后,撤退至当时属广东的海南岛任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
1950年4月由于无法抵抗共产党对海南的进攻,只得携剩余军队由海南撤退至台湾,并在登岸时被缴械;后被升任一级上将。在台曾任总统府战略顅问,行政院政务委员,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98年5月3日逝世,享年102岁。
卫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辉珊,又字俊如。安徽合肥人。
抗日战争初期,先后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
其妻韩权华。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阳,安徽省无为县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200师师长,著名抗日将领,以远征缅甸闻名。儿子戴复东是建筑学家。
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翌年参加北伐,之后累升至旅长。七七事变后参加台儿庄战役。之后升任200师师长。1939年12月,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军第5师团激烈鏖战,取得过著名的昆仑关大捷。1942年2月25日作为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取得同古(今称东吁)保卫战胜利,以8000人挡住了日军精锐的55师团20000余众的进攻,得中外赞赏。4月收复棠吉,再传捷报。5月16日亲自指挥撤退途中中弹。至26日伤口感染殉国。获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美国追授军团勋章。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革命烈士。
廖耀湘(1906年5月16日—1968年12月2日),中国湖南邵阳县(今新邵县)人,中华民国高级将领。
廖耀湘早年就读于长沙岳云中学,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1930年赴法国公费留学,1936年以第一名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校机械化骑兵专业。同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少校连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廖耀湘升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二旅中校参谋主任,参加了淞沪战役和南京保卫战。国民政府撤退至武汉后,廖耀湘升任军官训练总队上校大队长,并上书蒋介石,提出建军改进方案,得到蒋介石赏识。
1938年3月,廖被破格提拔为200师少将参谋长。当年9月,200师在湖南湘乡扩充为国民革命军新十一军,旋改为第五军,廖任该军所辖新22师副师长兼军干训班主任,因师长邱清泉未到职,代理师长之职。
1939年9月,第五军奉命南下广西,发起昆仑关战役,新22师作为该师主力,夺占昆仑关并全歼日本守军6000余人,廖因此被誉为抗战英雄。之后,新22师被调往云南,负责滇西一带的守卫。
1942年2月,应盟军要求,中国政府组成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新22师作为远征军主力之一参战。3月,新22师高速驰援同古的英国军队,将其从日军包围中解救出来,盟军赞誉新22师为“世界上最精锐的部队”。1943年初,盟军在缅甸战事不利,被迫撤退。新22师在后路被截断的情况下,不得不翻越环境恶劣的野人山,撤往印度列多,受到极大损失。
在列多,新22师受到美国的训练和整编,换装了美式装备,一跃成为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的部队之一。之后,廖率新22师在缅北战场屡建功勋,先后歼灭日军12000余人,其中包括日军精锐之一的第十八军团。1944年,新22师扩编为新六军,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新六军被调往东北战场。廖率领新六军于1946年1月抵达东北,到5月,他已经占领长春等地,但是之后被林彪等人的游击战法拖住手脚,未能北渡松花江。1947年8月,新六军与新三军组成第九兵团,廖出任兵团中将司令,此后,东北战局发生逆转,第九兵团逐步被压缩回沈阳一带。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锦州,希望切断东北战场国军部队的退路。廖奉命前去解锦州之围未果,被解放军反包围于黑山、大虎山一带。10月26日,廖耀湘部被全歼,本人被俘。
廖被俘之后,被长期关押于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1961年12月25日被特赦出狱。之后,他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击,1968年12月2日在批斗会上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