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3月,美国派遣约瑟夫·史迪威将军抵达重庆,负责指挥协调中国战区军务。史迪威生性耿直骄傲,经常不顾蒋介石的颜面而自行其事。蒋介石为此非常恼火,多次与部下合手算计史迪威,最终将其逼回美国。
1942年3月6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抵达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第一次见面,他就通知蒋介石,他将指挥在中国、缅甸和印度战场的所有美国军队。史迪威是蒋介石的参谋长,照理说他应该接受蒋介石的命令,但是史迪威往往在关键时刻抬出美国总统罗斯福,把蒋委员长给硬生生地压下去。
这样,时常弄得蒋介石很不高兴,两人有时竟为一点小事吵得惊天动地。此外,史迪威是带着某种野心来到中国的。对此,他起初还是深藏不露,后来干脆不加掩饰了,他想取代蒋介石作为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官的位置。平时,蒋介石称史迪威“刺儿头”,史迪威也不甘示弱,在暗地里把蒋介石叫作“花生米”(无聊的小人物)、“小响尾蛇”(爱吵架的人)。两人关系闹得很僵,蒋介石决定要寻找机会,整一整这个“刺儿头”。
在缅甸战役检讨会上,史迪威指着蒋介石吼道:“如果没有你在暗中操纵,战役早就胜利了!”蒋介石也坐不住了,把茶杯往地上一摔,狠狠地说:“娘希匹,枪毙!”
第一次缅甸战役于1942年头几个月打响,5月份以失败撤退告终。当史迪威看到撤离显然是不可避免时,他甚至连蒋介石也懒得通知一声。他一个人决定把部队分散成小队,撤出缅甸,开往印度。
一听说史迪威擅作主张,蒋介石心中有气。他和史迪威来了个针尖对麦芒,马上给在缅甸的中国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将军拍了一份电报,命令他及时回国。尽管史迪威对集中部队表示悲观,但杜聿明还是想方设法集结了三个师的兵力。
他们成功地杀出一条血路,撤回国内。对此,史迪威大为恼火,一回到重庆,马上给蒋介石写了封信,说蒋介石不应该与他手下的将军直接联系。
蒋介石看到来信,不动声色,随即组织召开了一次缅甸战役检讨会。他先请史迪威介绍了本次战役的基本情况。这位耿直的美国将军侃侃而谈。他的中国话生硬有力,跟蒋介石的宁波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分析了自己的作战思想,并自我赞誉,还说有的人(指蒋介石)在背后搞瞎指挥,战役岂有不失败的。
会上所有的人都静静地听着,没有人敢多说一句话。良久,蒋介石冷冷地说:“史迪威将军先进的作战思想固然令人信服,可中国有句古话叫作‘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你输掉了战役,再怎么说也是无用的”。
史迪威的脸上青一阵,红一阵。他“噌”的一声站了起来,指着蒋介石吼道:“你这粒‘花生米’,胡说八道。如果没有你在暗中操纵,战役早就胜利了!”这下,蒋介石也坐不住了。他把茶杯往地上一摔,狠狠地说:“娘希匹,枪毙!”史迪威听了,顿时扬长而去。他回到住所,给罗斯福总统拍了一份电报,说蒋介石要枪毙他。罗斯福拍电报给蒋介石,要他谨慎从事,否则他会停止对中国战区的一切援助。
几天过去了,蒋介石对史迪威秋毫无犯。史迪威找到蒋介石的一个贴身警卫,打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警卫的话让他大为恼火,原来蒋介石情急之下,用浓重的宁波口音吼的那句话是“强辩!”。这个笑话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广为流传,史迪威成了大家的笑柄。
本来,史迪威想仗着罗斯福总统给他的特权,压一压蒋委员长的气焰,出一口胸中的闷气,没想到蒋介石用浙江方言又耍弄了史迪威一次,将他带来的500万美元贷款全部挪做军用。
史迪威刚来中国时,给国民党政府带来了500万美元的贷款。蒋介石对史迪威的到来是不欢迎的,但那笔贷款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很快,两人在对这笔贷款的使用上产生了分歧。史迪威主张把这笔钱的80%用于购买大米、布匹、食油、盐以及燃料,否则,他将撤回贷款。
蒋介石听了史迪威的主张,不断地点头,连声说:“好,好!”史迪威以为蒋介石同意了他的要求,便放心地把这笔钱给了蒋介石,心想:这回,你总算乖乖地听了我一次。没想到蒋介石用这笔钱的80%买了军用物资,20%用来发军饷。史迪威知道结果后,大发脾气,来到蒋介石跟前,说蒋介石总是违背诺言。蒋介石听了,冷冷一笑,说:“我几时答应过你的要求啊?”
原来,造成这次冲突的原因仍是蒋介石的浙江方言。史迪威会说汉语,不需翻译。但是,除了蒋介石的老乡之外,连其他中国人都觉得蒋介石的话难懂。当他说“好”时,意思是“我知道了”,并非表示同意。
蒋介石和宋子文合谋向罗斯福摊牌,逼其将史迪威召回美国。临行前,蒋介石得意洋洋,口若悬河,称史迪威是“最有中国味的美国军官”。
1944年9月,由于前线吃紧,蒋介石十分礼貌地请求史迪威把手下的中国军队调一部分保卫云南省的龙陵。缅甸公路从这个地方横穿而过,而且当时此地正处在日军的压力之下。史迪威拒绝了这个请求,并火冒三丈地电告马歇尔要求给蒋介石写一封口气强硬的信,逼他听从自己的命令。
马歇尔亲自口授了这封写给蒋介石的信,再签上罗斯福总统的名字,并以强硬的措辞要求任命史迪威为“不受限制地统率所有在华部队的最高军事长官”。史迪威亲自将这封信送给了蒋介石。
事后,蒋介石像他的侍从们常常看到的那样,大发了一通脾气。蒋介石与宋子文合谋决定向罗斯福摊牌,于是电告总统,说史迪威严重损害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不利于联合抗战日军,要求立即召回史迪威,另外派人。这时罗斯福终于意识到让史迪威继续待在重庆已没有必要,他答应蒋介石另外派人取代史迪威担任他的参谋长。
不久,史迪威被召回美国。临行前,蒋介石授予他青天白日特别勋章。史迪威脸色铁青,拒绝了这个奖赏,但他咬牙接受了随后举行的告别茶会的邀请。告别会上,蒋介石得意洋洋,口若悬河,称史迪威是“最有中国味的美国军官”。史迪威则闷闷不乐,一言不发。1944年8月17日,这位“刺儿头”飞离中国,一去不复返。
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 (1893年9月6日 – 1958年7月27日),美国空军中将,飞行员。是二次大战时在中国作战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的指挥官,有“飞虎将军”之称。妻子是陈香梅。
美国陆军
陈纳德出生于德克萨斯州,童年时代在路易斯安那州度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美国陆军中服役,并在1920年正式成为飞行员。1930年代成为陆军航空军的战斗机战术训练教官。但是1930年代的美国空军流行“轰炸至上”的空军理论。陈纳德曾论著指出战斗机的重要性,但未获重视。1937年因健康问题,及与上司不和而以上尉衔退役。
飞虎将军
同年5月,陈纳德应约赴中国,面见蒋介石及宋美龄后,获时为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宋美龄任为顾问,协助中国发展空军。7月7日抗战正式爆发后,为中国志愿服务,招募飞行员并组成中国第14志愿轰炸机中队,参加了淞沪会战。之后至1940年期间,陈纳德协助中国仅余的空军和“苏联志愿航空队”对抗日军,以及训练中国飞行员。
到了1940年,苏联与日本在远东的关系出现缓和,苏联志愿航空队亦从中国撤走。陈纳德受蒋介石之托到美国寻求援助。陈纳德在美国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同时罗斯福总统对日本的政策亦渐趋强硬,于是赞成陈纳德为中国组建空军。首先以援助盟国武器的租借法案,为中国提供一百架P-40战斗机;同时又准许退役或备役的美军到中国参加志愿队对日作战。1941年8月1日,“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正式成立,由陈纳德为大队指挥官。
在41年的夏天至1942年5月期间,美国志愿队的三个战斗机中队多次和空袭的日军作战,经常取得胜果,令中国军民士气大增,被称为“飞虎队”。1941年12月日军向英美宣战后,飞虎队曾到仰光协同英军作战。陈纳德亦恢复美军现役,并升为准将。1942年7月,美国志愿航空队解散,飞机及人员最后并入驻华的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为14航空队少将司令。
虽然陈纳德与蒋介石的关系良好,但却与当时他的直属上司史迪威不和。而当时的美军总参谋长马歇尔、陆军航空军司令阿奈德对陈纳德亦不太信任。最终陈纳德在1945年7月提出呈辞,并在8月1日,日军投降前数天离开中国。陈纳德离开中国前,被授予中华民国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大蓝绶带。抗战期间,陈纳德指挥的第14航空队以500架飞机的代价击毁超过2,500架日机,同时击沉为数不少的商船和军舰。
重返中国
1945年12月,陈纳德重返中国。次年10月,购入剩余军机,成立民航空运队,初期专为运输救济物资。1948年在国共内战中,民航空运队为国民党运送军队及给养物资。1949年又协助空运大陆人员到台湾,并且为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服务。最后陈纳德在1950年将民航空运公司的股权全部售予中央情报局。
逝世
陈纳德在1958年7月18日晋升为空军中将。同月27日,在华盛顿病逝,埋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
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4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医师,医疗创新者,人道主义者。
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是一个著名胸外科医生, 1936年至1937年他在西班牙,1938年至1939年,他在中国华北等地进行战地医疗工作,在一次手术中遭到感染,不久因血液中毒在河北省唐县去世。
白求恩在1935年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曾经访问苏联,看到医疗健康福利的优点,在加拿大行医时曾为穷人免费医疗并到处寻找为他们提供服务。1936年,他作为志愿者加入到西班牙内战反法西斯的队伍,为了抢救失血过多的伤员,他可能是真正实践输血的第一位大夫。
1938年,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他又到了中国,加入到抗日队伍,在晋察冀边区前线抢救了大量伤员,同时培训中国医务人员,在根据地各地随部队迁移的过程中,只要见到当地穷苦人民有需要手术的疾病,儿童的“兔唇”,他都要立即免费治疗。工作量极大。
他去世后葬在唐县,1949年迁葬到石家庄的华北烈士陵园。陵园中仅有的两座雕像是为他和柯棣华大夫立的。并以他命名成立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白求恩医科大学。
毛泽东为了悼念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
他在家乡本来默默无闻,但由于他在中国是人人皆知,逐渐也在家乡成为知名人士。加拿大约克大学以他命名了白求恩医学院,安大略省他家乡斯卡区的中学也以他命名。1964年中国以他的事迹拍了一部电影1977年加拿大也拍了一部电影;1990年中、加、法又合拍了一部《白求恩:英雄的历程》。
1990年3月,为庆祝白求恩大夫诞辰100周年,中国和加拿大分别发行了纪念邮票。
1998年他被正式接纳入“加拿大医学名人纪念堂”,2004年加拿大评选“加拿大名人”,他被评选为第26位名人。
他是被中国政府树立雕像的第一位外国人。
格雷文赫斯特白求恩纪念堂白求恩在格雷文赫斯特的故居被加拿大政府列入加拿大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白求恩纪念堂。楼下的书房、卧室等都保持19世纪末白求恩生前在此居住时布置,二楼是白求恩事迹展览室。
艾尔伯特·C·魏德迈(1897-1989),中国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最高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
魏德迈1897年7月9日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1919年毕业于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被任命为少尉军官。
接受的军事教育包括:美国陆军步兵学校(本宁堡),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校,德国军事学院。
1921年至1923年,在驻本宁堡的美国第29步兵团服役。1923年至1925年、1932年至1934年,在驻菲律宾的美军部队服役。1925年至1927年,在中国天津的美军部队服役。1927年至1932年,在驻美国本土的美军部队服役。1936年,毕业于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校。1936年至1938年,为德国军事学院学员。1938年至1940年,任美国陆军步兵学校教官。1941年5月至1942年6月,任美国陆军参谋部作战与计划部参谋。1942年6月至1943年10月,任美国陆军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1943年10月至1944年10月,任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44年10月至1946年5月,任中国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最高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
1946年9月至1947年10月,任美国第2集团军司令。1947年10月至1948年11月,任美国陆军参谋部计划与作战部部长。1949年10月至1951年8月,任美国第6集团军司令。1951年8月,任期届满并退出现役。
1954年,根据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晋升为上将军衔。1989年12月17日去世。
军衔晋升情况为:1942年2月晋升为上校,1943年9月晋升为少将,1945年1月晋升为中将,1954年晋升为上将。
获得的勋章、奖章与徽章主要包括:总统自由勋章、优异服务勋章等。
李德(Otto Braun)(1900年9月28日—1974年8月15日),又名华夫,曾用名李特罗夫。德国人,出生于慕尼黑,于孤儿院长大。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征召入伍,但未参加战争。之后受师范教育,未成为教师却加入德国共产党。1921年在柏林被捕,旋获释,从事地下工作。1926年再被捕,入狱两年后由共产党人劫狱,逃出至莫斯科,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1932年,实际部队经验只为伍长的李德作为共产国际派遣的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顾问来到中国。1934年5月成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层三人团的成员之一(另两位是博古和周恩来),曾经指挥第五次反围剿。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时被剥夺领导权。后随红军长征到达了陕北,曾从事了一段军事教育和研究工作。1939年奉命返回苏联。李德在担任中央红军顾问期间,给红军和中国革命带来了惨重损失。他的错误主要是坚持堡垒对堡垒的正规战,拼消耗,在战略上战术上都输给了蒋介石的德国顾问团。李德的专断作风也引起了红军很多高级将领的不满。当然把一切过错归罪于李德一人也是不客观的。李德在长征途中,支持毛泽东对张国焘的斗争。
在中央苏区时,他与组织安排的萧月华结婚,后离婚,后来又结识了第二位妻子李丽莲,李德在1939年返回苏联时请求将李丽莲带走,未获批准。
1941年至1945年在苏联集中营内任政治教官。1953年斯大林死后获准回德国,在东德德共中央的马列主义研究院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负责编书、译书(曾将苏联“解冻文学”的代表作《一个人的遭遇》等文学名著译为德文),也发表了不少文章。
主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