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四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

来源:须弥芥子 分类:典籍 时间:2022-06-06 阅读:208

住宅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防止不良影响而创造的日常生活室内环境。

室内环境对人体的作用一般是长期的、慢性的,不易在较短时间内明显表现出来,一些环填因素又常同时综合作用于人体。因此,它与居民健康的关系是复杂的。良好的室内环境可提高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反之,低劣的室内环境对人形成一种恶性刺激,使居民健康水平下降。

一、理想的居室环境

(一)居室结构

居民的住宅和平面配置要适当。一般说,每户住宅应有自己独立的成套房间,包括主室和辅室。主室为一个起居室和适当数目的卧室;辅室是主室以外的其他房间,包括厨房、厕所、浴室、贮藏室以及过道、阳台等室外设施。主室应与其他房间充分隔开,以免受其不良影响,并且应有直接采光。卧室应配置在最好的朝向。

对居室面积的要求是宽敞适中。《吕氏春秋·重已》说:“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即是说,居室不宜太高大,也不宜太低小,否则阴阳各有偏颇,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从现代卫生学的要求,正常居室面积为15m2左右,城市住房每人平均6~9m2,农村8~12m2为宜。居室净高为2.6~2.8m,炎热地区可稍高,寒冷省份可略低一些。

居室进深是指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它与采光和换气有关,通常一侧有窗的房间,进深不宜超过从地面到窗上缘的2~2.5倍;两侧开窗者,进深可增加到这个高度的4~5倍。另外,居室进深与居室宽度之比,不宜大于2比1,最好是3比2,以便于室内家具的布置。

室内微小气候是指室内由于围炉结构(墙、屋顶、地板、门窗等)的作用,形成的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它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四种气象因素组成。这四种气象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直接作用是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

居室内的微小气候要能保证机体的温热平衡,不使体温调节功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保证居民有良好的温热感觉,正常地工作和作息。

居室内微小气候的标准以冬夏两季为准。夏季室内适宜温度21℃~32℃,最适范围为24℃~26℃;气湿(相对湿度)为30%~65%,气流速度为0.2~0.5m/s,最大不宜超过3m/s。冬季室内温度的适宜范围是16℃~20℃;气湿为30%~45%;气流速度为0.1~0.5m/s。

(三)室内采光

居室采光明暗适中,随时调节。如《遵生八笺》说:“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即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即卷帘以通其外耀。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

室内光照包括自然光线(日照)和人工光线的照明。室内日照指通过门窗进入室内的直接阳光照射。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抗佝偻病,提高免疫力,杀菌消炎等作用。一层清洁的窗玻璃可透过波长为318~320nm以上的紫外线。但有60%~65%的紫外线量被玻璃反射和吸收;且随阳光射入室内深度的加大,紫外线量也逐渐减少,距窗口4m处,仅为室内紫外线量的1/50~1/60,即使这样,其中的直射光和散射光仍有一定杀菌和抗佝偻病作用。

为保证室内有适宜光照,一般认为,北方较冷的地区冬季南向居室,每天至少应有3小时日照,其他朝向的居室还需多些。夏季则应尽量减少日照,防止室温过高。

夜间或白天自然光线不足时,要利用人工光线照明。人工照明要保证照度足够、稳定、分布均匀,避免刺眼,光源组成接近日光以及防止过热和空气污染等。

(四)居室通风

居室的自然通风可保证房间内的空气清洁,排除室内的湿热秽浊之气,加强蒸发散热,改善人们的工作休息环境。因此,厨房和厕所应有良好通风;夏季炎热地区应使主室内形成穿堂风。外廊式住宅(一侧为房间,另一侧为开放式走廊)的外廊,除能起到阳台和避阳作用外,较容易形成穿堂风,适合于炎热地区。

二、不良的室内环境

(一)潮湿阴暗

当微小气候变化超出一定范围,机体体温调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就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降低抵抗力、增加患病率。如人们长期居住在寒冷潮湿房间里,易患感冒、冻疮、风湿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尤其对老年人,室温更为重要,老人体内产热少,体温调节功能差,对外界温度变化不敏感。有时室温相当低,而老人感觉不到,当体温降至35℃以下时,就会产生“老年低体温症”,表现血压下降,心跳过缓或心律不齐,甚至意识障碍,颈项强直。而在高温多湿环境里,人会感到闷热难耐,疲倦无力、工作效率下降,容易中暑乃至死亡。另外,如居室光线阴暗,视力调节紧张,可引起近视,紫外线照射不足,将影响儿童发育,使佝偻病增加。

(二)空气污浊

人们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度过。据有关部门监测,室内空气污染比室外更严重。就一天时间分析,早晚尤甚;从超标幅度来看,平房污染最重,楼房次之,办公室最轻。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六:

1、人的呼吸过程可使室内空气中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分含量增多。

2、人体皮肤、衣履、被褥及物品,能发散出各种不良气体与碎屑等。

3、人们谈话、咳嗽、喷嚏以及生活活动。能将上呼吸道的微生物和地面、墙面上的微生物及灰尘播散到空气中。

4、使用煤炉、煤气或石油汽化气灶以及生物燃料(木头、秸杆、稻壳等)做饭、取暖时,燃料燃烧产生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

5、吸烟时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多种有害物,主要有一氧化碳、尼古丁、致癌性多环芳烃。

6、室外污染空气进入室内时,将其所含的各种污染物带入室内。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身心健康危害严重,当二氧化碳的含量达0.07%时,敏感者就会感到不舒服;当二氧化碳含量达0.1%时,空气中的其它性状开始恶化,出现显著的不良气味,人们会较普通地感到不愉悦。空气中有大量微生物和烟尘的污染时,可致呼吸道疾病传播机会增加、甚至引起肺癌。

三、预防保健措施

(一)改良房屋结构

为了保障人体健康,我国人民经过长期生活实践,在居室改良上积累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北方冬季长,为使居室温暖舒适,常设斗门、加厚墙壁、双层窗户、室内用门帘、屏风。壁毡、布幔等保暖。南方夏季炎热多雨,住房常采用通风阁楼坡屋顶,双层瓦通风屋顶,屋檐较宽阔。有的屋顶还设有一可开关的天窗,根据需要调节室内采光,保证室内通风、清爽、干燥。另外,采用内含空气的双层墙和浮筑楼板,也可减少噪声的传播。

(二)搞好自然通风

居室内的自然通风主要取决于门窗的合理开设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我国北方冬季为抵御寒风,都紧闭门窗,室内污染物负荷较高,应注意每天定期开窗换气,住室内空气经常对流畅通,可减轻污染程度。而且,自然通风比空调机,电风扇效果好,风速柔和,风向较弥漫,人体易于适应,不会形成二次污染(如空调机的噪声等)。

(三)防治室内污染

厨房是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因此,除保证自然通风外,还可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措施。如在煤气灶上安装吸风罩,做饭时先打开窗户,关好居室的门;点煤气时,先划火柴后打开关;煎炒时不要油温太高;不要在厨房内看书或就餐;用完煤气后,要把厨房的总开关关紧,并经常检查是否有漏气的地方等等。

居室内、办公室内不得吸烟;不要高声说话;尽量旋低录音机、电视机的音量;轻手关门、轻声走路,以保持室内清洁、安静。

另外,搞好室内卫生,定期消毒,对防治污染也至关重要。

(四)美化居室环境

居室的美化要根据房间的使用性质、空间大小、光照程度、家俱陈设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因地制宜进行安排,只要布局得当,相互协调,就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色彩是室内空间的精神,室内的视觉、气质、格调主要由色彩语言来表现。从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来说,室内色彩应令人感到亲切、舒适,明快。一般讲,浅黄、乳白色可增加房间的亮度,使房间显得宽敞、给人以庄重、典雅感;嫩绿、浅蓝色显得温柔、恬静,使人产生安谧、幽美感。向阳房间光线充足,家俱色彩可选择浅蓝、灰绿等中性偏冷的色彩;背阴房间光线较暗,家俱色彩也较深的,墙面色彩可选择奶白、米黄等偏温和者。餐厅漆成橙黄色,可刺激食欲;书房采用浅绿格调,有利缓解视力疲劳;厨房、卫生间可用白色或灰色,使环境的光线更加谐和。

室内布置要根据人们在室内的活动方式而定。客厅和餐厅的陈设以“动态”为主,书房和卧室以“静态”为主。客厅是待客处,要尽且保持宽敞、空间感强。摆设的花木以艺术观赏为主,选一些枝叶繁茂的绿色植物,如万年青、君子兰、龟背竹等,可使整个客厅显得雅致大方。书房是读书学习的地方,陈设布置应从有利于学习着眼。如《遵生八笺》说:“书斋宜明静,不可太敞。明静可爽心神,宏敞则伤目力”,窗棂四壁可种些碧萝、剑兰,摆点松、竹盆景,使书斋“青葱郁然”;“近窗处,蓄金鲫五、七头,以观天机活泼”,这又体现了静中有动的布局特色。卧室的陈设应令人宁静舒适。床铺的安置不宜正对卧室门,因房门一开就见到床,私密性不佳;且风从门外直接吹到身上,容易着凉、生病。若窗口开得太低,床头也不宜正对窗口,理由同前。卧室墙上可设置一些软枝低垂的观叶植物,如吊兰,增加静谧感。

(五)香味净化空气

焚香原本是一项祛秽浊气味,抑制毒害的卫生措施,在我国有悠久历史。香的种类很多,一般采用各种芳香植物或驱蚊药物及香料精制而成,有的还加入各种中药。居室内焚香,可清洁辟秽、杀虫解毒,还可清心怡情。如霉雨季节在室内焚香可驱除霉腐气味、净化空气;对储藏食品的居室用药香薰一薰,实际上是对食品中的致病菌进行一次“扫除”;学习工作时点燃一支卫生香,则有清心开窍、活跃思维、振奋精神的功效。但室内焚香不宜过多,特别通风不良或有病人在卧的房间。一般每次点燃一支卫生香即可,以防化学香精的烟雾中毒。

另外,室内通风不畅时,常有碳酸气等怪味,可在灯泡上滴几滴香水或花露水,遇热后慢慢散发香味,室内就会阵阵清香扑鼻。

中医养生学 目录

  • 1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 绪论
  • 2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 3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 4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四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 5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 6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二节 先秦时期
  • 7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三节 汉唐时期
  • 8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四节 宋元时期
  • 9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五节 明清时期
  • 10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
  • 11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 12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二节 天年
  • 13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三节 衰老
  • 14 《中医养生学》[附1]近代衰老学说
  • 15 《中医养生学》[附2]延缓衰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概况
  • 16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四节 天人相应
  • 17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五节 形神合一
  • 18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六节 动静互涵
  • 19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七节 协调平衡
  • 20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八节 正气为本
  • 21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 22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二节、畅通经络
  • 23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三节、清静养神
  • 24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四节、节欲葆精
  • 25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五节、调息养气
  • 26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六节、综合调养
  • 27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七节、持之以恒
  • 28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 精神养生
  • 29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
  • 30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三节 调摄情绪法
  • 31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 环境与养生
  • 32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
  • 33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三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
  • 34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四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
  • 35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 起居作息与养生
  • 36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二节 劳逸适度
  • 37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三节 服装顺时适体
  • 38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四节 排便保健法
  • 39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 睡眠养生
  • 40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二节 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 41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三节 睡眠的方位与姿势
  • 42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四节 睡眠与卧具
  • 43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五节 睡眠环境与宜忌
  • 44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六节 失眠的预防
  • 45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 饮食养生
  • 46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二节 饮食调养的原则
  • 47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三节 进食保健
  • 48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四节 食后养生
  • 49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 房事与养生
  • 50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二节 房事的生理作用
  • 51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三节 节制房事的意义
  • 52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四节 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 53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五节 强肾保健功法
  • 54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六节 房事禁忌
  • 5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 运动养生
  • 5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 5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三节 气功保健
  • 5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四节 五禽戏
  • 5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五节 太极拳
  • 6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六节 八段锦
  • 6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七节 易筋经
  • 62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 娱乐养生
  • 63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第二节 娱乐养生的方法
  • 64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 浴身保健
  • 6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二节 冷水浴
  • 6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三节 热水浴(包括冷热交替浴)
  • 6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四节 蒸气浴
  • 6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五节 矿泉浴
  • 6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六节 药浴
  • 7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七节 其他浴身方法介绍
  • 71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 保健针、灸、按摩
  • 72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二节 针刺保健
  • 73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三节 保健灸法
  • 74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四节 保健推拿按摩
  • 75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 药物养生
  • 76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二节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 77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三节 益寿延年中药举例
  • 78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四节 益寿延年方的组方原则
  • 79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五节 益寿延年“名方”举例
  • 80 《中医养生学》附:延缓衰老药物的现代研究概况
  • 81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 因人养生
  • 8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二节 少儿保健
  • 8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三节 青少年的保健
  • 8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四节 中年保健
  • 8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五节 老年保健
  • 8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六节 妇女保健
  • 8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七节 体力劳动者的保健
  • 8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八节 脑力劳动者的保健
  • 8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 体质养生
  • 9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二节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
  • 9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三节 不良体质的养生
  • 9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 部位养生
  • 9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二节 颜面保健
  • 9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三节 头发保健
  • 9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四节 眼睛保健
  • 9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五节 耳的保健
  • 9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六节 鼻的保健
  • 9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七节 四肢、手足保健
  • 99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八节 胸背腰腹保健
  • 100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九节 五脏保健法
  • 101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 因时养生
  • 102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二节 春季养生
  • 103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三节 夏季养生
  • 104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四节 秋季养生
  • 105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五节 冬季养生
  • 106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六节 交节前后的自我调养
  • 107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 区域养生
  • 108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二节 山区
  • 109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三节 平原和盆地
  • 110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四节 海滨
  • 最近综合
    《列仙传》女丸,陵阳子明,邗子,木羽,玄俗 12-31
    《列仙传》赤斧,呼子先,負局先生,朱璜,黃阮丘 12-31
    《列仙传》服闾,文宾,商丘子胥,子主,陶安公 12-31
    《列仙传》山图,谷春,阴生,毛女,子英 12-31
    《列仙传》主柱,园客,鹿皮公,昌容,溪父 12-31
    《列仙传》赤须子,东方朔,钩翼夫人,犊子,骑龙鸣 12-31
    《列仙传》祝鸡翁,朱仲,修羊公,稷丘君,崔文子 12-31
    《列仙传》桂父,瑕丘仲,酒客,任光,箫史 12-31
    最近人气
    《本草纲目》李时珍 09-15
    道德经 09-27
    周易 08-27
    诗经 06-24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09-16
    性命圭旨 11-27
    千金方·千金翼方 06-06
    黄庭经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