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五节 矿泉浴

来源:须弥芥子 分类:典籍 时间:2022-06-06 阅读:205

矿泉浴系指应用一定温度、压力和不同成分的矿泉水沐浴。矿泉水有冷热两种,冷泉常属饮用,热泉多入浴,由于沐浴的矿泉水多有一定的温度,故矿泉浴又称为温泉浴,古书中称温泉为汤泉、沸泉。矿泉不同于井水和一般泉水,它是一种由地壳深层自然流出或钻孔涌出地表、含有一定量矿物质的地下水。与普通地下水相比,有三个特点:温度较高,含有较高浓度的化学成分,含有一定的气体。

温泉是大自然所提供的能健身祛病的宝贵资源。我国温泉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发现的就有3000多处,分布在全国各个省分,现已建成500多所温泉疗养院,发挥了很好的保健作用。我国人民运用温泉浴摄生保健的历史是很久远的。二千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温泉的记载。汉代张衡的《温泉赋》,北魏元苌的《温泉颂》,唐太宗的《温泉铭》等,都记述了温泉浴健身和治病的效能。

一、矿泉的分类

我同古代关于矿泉浴健身防病的文献记载很多,对矿泉的分类也做过很多探索。例如,《食物本草》对此就有论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我国600多处矿泉做了记载和分类,记述其不同作用。他将当时的矿泉分为硫黄泉、朱砂泉、雄黄泉、矾石泉、砒石泉等。

现代的矿泉分类,一般而言是以矿泉水中的六种主要离子(HCO3,so4,CL,Na,Ca,Mg),三种气体(CO2,H2S,Rn)及某些活性元素(如Fe、I、Br等),作为矿泉分类的基础。但由于矿泉的性质多样,类型也较复杂,其分类方法目前尚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按含有不同成分分类(见下表)

(二)按温度不同分类

矿泉的温度是矿泉浴保健治疗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温度可分为六类。即①冷矿泉:T<25℃;②低温矿泉:T为25℃~33℃;③不感温或微温矿泉:T为34℃~36℃;④温矿泉:T为37℃~38℃;⑤热矿泉:T为38℃~42℃;⑥高热矿泉:T>43℃。

(三)按渗透压不同分类

按渗透压不同可分为三类,即①低渗泉,可溶性固体在(1~8)g/L者,②等渗泉,可溶性固体在(8—10)g/L者;⑤高渗泉,可溶性固体在l0g/L以上者。

(四)按酸碱度不同分类

在泉源处测定pH值,可根据其反应分为七类。即①强酸性泉:pH8.5。

二、作用机理

医疗保健矿泉的基本类型钠泉和硫酸钠泉,主要适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矿泉中的氯能刺激造血系统和卵泡细胞的发育成熟,还可降低血脂;矿泉中的钾、钙能增强心血管功能,调节神经细胞和内分泌腺的活动;矿泉中的镁,对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钠对肌肉收缩有着重要功效。近年研究证实,矿泉浴可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延年益寿作用。

三、浴身方法

矿泉浴方法很多,较常用的方法有浸浴、直喷浴、运动浴三种。

(一)浸浴

浸浴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可用盆治或池浴进行。根据浸浴的部位,又分为半身浸浴和全身浸浴。

1、半身浸浴 浴者坐在浴池或浴盆里,上身背部用浴巾复盖以免受冻,本浴法具有兴奋、强壮和镇静作用。

兴奋性半身浴:开始温度可由38℃~39℃,随着机体的适应程度,每浴1~2次把矿泉水温度降低0.5℃~1℃。在沐浴中用力摩擦皮肤同时向背部浇水,整个过程可持续3~5分钟,浴后擦干皮肤防止受冻。本法可用于健康者和健康状况较好的神经衰弱及抑郁症患者。

强壮性半身浴:此浴法与兴奋性半身浴相似,皮肤摩擦可不必强烈用力,水温可从38℃~39℃开始,逐渐降低到35℃~36℃。这种浴法适用于体质较弱或久病初愈恢复期的人。

镇静性半身浴:这种浴法的水温可从38℃~39℃开始,随着治疗次数增加和个体的耐受性,把水温略降2℃~3℃,沐浴时,安静地浸泡在矿泉水中10~15分钟,这种方法具有镇静作用,适用于神经兴奋性增高的人。

2、全身浸浴 沐浴者安静仰卧浸泡在浴盆或浴池里,水面不超过乳头水平,以免影响呼吸和心脏功能。全身浸浴根据水温不同又可分为下列几种:

凉水浸浴:水温在33℃~36℃左右,8~10分钟,这种浸浴有解热及强壮作用,常用于健康疗养锻炼。

温水浸浴:水温37℃~38℃左右,15~20分钟,或30分钟,这种浸浴具有镇静、催眠、缓解血管痉挛作用,对冠心病、高血压、关节炎等有良好保健作用。

热水浸浴:水温在39℃~42℃,5~30分钟,这种浴法对神经兴奋作用,能促进全身新陈代谢,但对心脏血管负担较大。这种热矿泉浴对皮肤病和关节炎等有较好效果,老年人和心血管功能不全者应用时须慎重,浴后适当休息补充饮料。

(二)直喷浴

设有专门设备,患者立于距操纵台2~3米处,术者持水枪,用1~3个大气压,38℃~42℃的热水喷射全身或局部,每次3~5分钟,本法多用于治疗腰部疾患。

(三)运动浴

浴者在类似游泳池的大浴池内,做各种医疗体操动作。如弯腰、行走、下蹲、举臂、抬腿等,每次20~25分钟,每日一次。本法多作康复功能锻炼用。

矿泉浴还可配合气功、针灸、推拿、蜡疗等方法进行。

四、应用原则及宜忌

(一)矿泉的选择

矿泉所含化学成分差异颇大,沐裕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有所选择,不能盲目使用,否则往往适得其反。如硫黄泉对治疗皮肤病有效,但神经衰弱者浴后会加重失眠。

(一)矿泉浴的温度

适宜温度为38℃~40℃,但因泉质和使用目的不同,亦有所区别,如碳酸泉、碱泉、硫化泉温度一般在37℃~38℃,或更低一点,否则因有效气体挥发而失效。

(三)矿泉浴的时间与疗程

一般矿泉浴每次15~20分钟,以浴后感觉舒适为度。如浴中脉博超过120次/分,或浴后很疲倦,则应停浴。每个疗程为20~30次,可每日一次,亦可连续沐浴2~3次休息一日。两个疗程间应休息7~10天,不得连续沐浴,以免产生耐受性,影响效果。

总之,矿泉浴不同于一般沐浴,要有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水温,一定的疗程和浴次,通常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注意事项

矿泉浴的一般注意事项同冷、热水浴,但需注意可能出现的矿泉浴反应。矿泉浴初始数日,往往出现全身不适或病情加重现象,称为矿泉浴反应,分全身和局部两种情况。全身症状可表现为疲劳、失眠、心慌、眩晕、吐泻、癫痫、全身皮疹,上呼吸道感染等;局部反应为患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如反应轻微,可继续治疗,如持续时间较长或症状严重,则应停止沐浴。

矿泉浴的禁忌证,凡属一切急性发热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活动性结核病、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肾疾患、高血压、动脉硬化者,以及妇女在经期、孕产期,均不宜施行温泉浴。

另外,在一天内入浴次数过多、入浴时间过长,浴温过高或疗程过长,都是不适宜的,可能有碍健康,或降低矿泉浴的效果,均为禁忌之列。

中医养生学 目录

  • 1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 绪论
  • 2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 3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 4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四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 5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 6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二节 先秦时期
  • 7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三节 汉唐时期
  • 8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四节 宋元时期
  • 9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五节 明清时期
  • 10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
  • 11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 12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二节 天年
  • 13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三节 衰老
  • 14 《中医养生学》[附1]近代衰老学说
  • 15 《中医养生学》[附2]延缓衰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概况
  • 16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四节 天人相应
  • 17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五节 形神合一
  • 18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六节 动静互涵
  • 19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七节 协调平衡
  • 20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八节 正气为本
  • 21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 22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二节、畅通经络
  • 23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三节、清静养神
  • 24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四节、节欲葆精
  • 25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五节、调息养气
  • 26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六节、综合调养
  • 27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七节、持之以恒
  • 28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 精神养生
  • 29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
  • 30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三节 调摄情绪法
  • 31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 环境与养生
  • 32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
  • 33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三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
  • 34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四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
  • 35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 起居作息与养生
  • 36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二节 劳逸适度
  • 37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三节 服装顺时适体
  • 38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四节 排便保健法
  • 39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 睡眠养生
  • 40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二节 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 41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三节 睡眠的方位与姿势
  • 42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四节 睡眠与卧具
  • 43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五节 睡眠环境与宜忌
  • 44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六节 失眠的预防
  • 45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 饮食养生
  • 46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二节 饮食调养的原则
  • 47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三节 进食保健
  • 48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四节 食后养生
  • 49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 房事与养生
  • 50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二节 房事的生理作用
  • 51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三节 节制房事的意义
  • 52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四节 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 53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五节 强肾保健功法
  • 54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六节 房事禁忌
  • 5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 运动养生
  • 5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 5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三节 气功保健
  • 5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四节 五禽戏
  • 5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五节 太极拳
  • 6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六节 八段锦
  • 6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七节 易筋经
  • 62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 娱乐养生
  • 63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第二节 娱乐养生的方法
  • 64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 浴身保健
  • 6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二节 冷水浴
  • 6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三节 热水浴(包括冷热交替浴)
  • 6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四节 蒸气浴
  • 6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五节 矿泉浴
  • 6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六节 药浴
  • 7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七节 其他浴身方法介绍
  • 71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 保健针、灸、按摩
  • 72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二节 针刺保健
  • 73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三节 保健灸法
  • 74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四节 保健推拿按摩
  • 75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 药物养生
  • 76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二节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 77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三节 益寿延年中药举例
  • 78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四节 益寿延年方的组方原则
  • 79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五节 益寿延年“名方”举例
  • 80 《中医养生学》附:延缓衰老药物的现代研究概况
  • 81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 因人养生
  • 8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二节 少儿保健
  • 8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三节 青少年的保健
  • 8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四节 中年保健
  • 8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五节 老年保健
  • 8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六节 妇女保健
  • 8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七节 体力劳动者的保健
  • 8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八节 脑力劳动者的保健
  • 8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 体质养生
  • 9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二节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
  • 9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三节 不良体质的养生
  • 9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 部位养生
  • 9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二节 颜面保健
  • 9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三节 头发保健
  • 9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四节 眼睛保健
  • 9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五节 耳的保健
  • 9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六节 鼻的保健
  • 9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七节 四肢、手足保健
  • 99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八节 胸背腰腹保健
  • 100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九节 五脏保健法
  • 101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 因时养生
  • 102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二节 春季养生
  • 103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三节 夏季养生
  • 104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四节 秋季养生
  • 105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五节 冬季养生
  • 106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六节 交节前后的自我调养
  • 107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 区域养生
  • 108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二节 山区
  • 109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三节 平原和盆地
  • 110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四节 海滨
  • 最近综合
    《列仙传》女丸,陵阳子明,邗子,木羽,玄俗 12-31
    《列仙传》赤斧,呼子先,負局先生,朱璜,黃阮丘 12-31
    《列仙传》服闾,文宾,商丘子胥,子主,陶安公 12-31
    《列仙传》山图,谷春,阴生,毛女,子英 12-31
    《列仙传》主柱,园客,鹿皮公,昌容,溪父 12-31
    《列仙传》赤须子,东方朔,钩翼夫人,犊子,骑龙鸣 12-31
    《列仙传》祝鸡翁,朱仲,修羊公,稷丘君,崔文子 12-31
    《列仙传》桂父,瑕丘仲,酒客,任光,箫史 12-31
    最近人气
    《本草纲目》李时珍 09-15
    道德经 09-27
    周易 08-27
    诗经 06-24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09-16
    性命圭旨 11-27
    千金方·千金翼方 06-06
    黄庭经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