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三节 益寿延年中药举例

来源:须弥芥子 分类:典籍 时间:2022-06-06 阅读:209

具有延年益寿作用的中药有很多,历代本草及医家著述均有所记载,这类药品,一般均有补益作用,同时也能疗疾。即有病祛病,无病强身延年。可以配方,亦可以单味服用。兹按其功用分补气、养血、滋阴、补阳四类,择要予以介绍。

一、补气类

1、人参 味甘微苦,性温。《本经》谓其:“主补五胜,安精神”,“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品可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对年老气虚,久病虚脱者,尤为适宜。

人参一味煎汤,名独参汤,具有益气固脱之功效,年老体弱之人,长服此汤,可强身体,抗衰老。

人参切成饮片,每日噙化,可补益身体,防御疾病,增强机体抵抗能力。

近代研究证明,人参可调节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其所含人参皂甙,确实具有抗衰老作用。

2、黄芪 味甘,性微温。本品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补益五脏。久服可壮骨强身,治诸气虚。清宫廷保健,多用黄芪补中气,益荣血。单味黄芪480g,用水煎透,炼蜜成膏,以白开水冲服。

近代研究表明,黄芪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调整血压及免疫功能,有性激素样作用,可改善冠状循环和心脏功能。同时证明,黄芪具有延长某些原代细胞和某些二倍体细胞株寿命的能力。这都是对黄芪具有抗衰老作用的很好说明。

3、茯苓 味甘淡、性平。《本经》谓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品具有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渗湿利水之功用。《普济方》载有茯苓久服令人长生之法。历代医家均将其视为常用的延年益寿之品,因其药性缓和,可益心脾、利水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可扶正,又可去邪。故为平补之佳品。

将白茯苓磨成细粉,取15g,与梗米煮粥,名为茯苓粥,李时珍谓:“茯苓粉粥清上实下”。常吃茯苓粥,对老年性浮肿、肥胖症,以及预防癌肿,均有好处。

清代宫廷中,曾把茯苓制成茯苓饼,作为经常服用的滋补佳品。成为却病延年的名点。

近代研究证明,茯苓的有较成分90%以上为茯苓多糖,其不仅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常食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确实是延年益寿的佳品。

4、山药 味甘,性平,《本经》谓其:“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本品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作用,因此,体弱多病的中老年人,经常服用山药,好处颇多。

《萨谦斋经验方》载有山药粥,即用干山药片45~60g(或鲜山药100~120g,洗净切片),粳米60~90g同煮粥。此粥四季可食,早晚均可用,温热服食。常食此粥,可健脾益气、止泻痢,对老年性糖尿病、慢性肾炎等病,均有益处。

近代研究证明,山药营养丰富,内含淀粉酶,胆碱、粘液质、糖蛋白和自由氨基酸、脂肪、碳水化物,维生素c等。山药中所含的淀粉酶,可分解成蛋白质和碳水化物,故有滋补效果。

5、薏苡仁 味甘淡,性凉。《本经》将其列为上品,谓其:“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久服轻身益气”。本品具有健脾、补肺、利尿之效用。

薏苡仁是一味可作杂粮食用的中药,用薏苡仁煮饭和煮粥。历代均有记载,沿用至今。将薏苡仁洗净,与粳米同煮成粥,也可单味薏苡仁煮粥,具有健脾胃,利水湿,抗癌肿之作用。中老年人经常服用,很有益处。

近代研究证明,薏苡仁含有丰富的碳水化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薏苡素、薏苡醇,以及各种氨基酸。药理试验发现其对癌细胞有阻止生长和伤害作用。由于其药性缓和,味甘淡而无毒,故成为大众喜爱的保健佳品。

二、养血类

1、熟地 味甘、性微温。《本草纲目》谓其:“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本品有补血滋阴之功。

《千金要方》载有熟地膏,即将熟地30og,煎熬三次,分次过滤去滓,合并滤液,兑白蜜适量,熬炼成膏,装瓶藏之。每服二汤匙(约9~15g)日服1~2次,白开水送服。对血虚、肾精不足者,可起到养血滋阴,益肾添精的作用。

近代研究,本品有很好的强心、利尿、降血糖作用。

2、何首乌 味苦甘涩,性温。《开宝本草》谓其:“益气血,黑髭鬓,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本品具有补益精血,涩精止遗,补益肝肾的作用。明代医家李中梓云:“何首乌老年尤为要药,久服令人延年。”

何首乌一般多为丸、散、煎剂所用。可水煎、酒浸,亦可熬膏,与其他药与配伍合用居多。

近代研究结果认为,何首乌含有蒽醇类、卵磷脂、淀粉、粗脂肪等。而卵磷脂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营养,起很大的作用。且其对心脏也可起到强心的作用。另外,据报道,何首乌能降低血脂,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由此可见,何首乌的益寿延年作用是通过强壮神经,增强心脏机能,降低血脂,缓解动脉硬化等作用,增强人体体质的。

3、龙眼肉 味甘,性温。《本经》谓其:“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本品具有补心脾,益气血之功。

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其所著的《老老恒言》中,有龙眼肉粥。即龙眼肉15g,红枣10g,粳米60g。一并煮粥。具有养心、安神、健脾、补血之效用。每日早晚可服一、二碗。该书云:“龙眼肉粥开胃悦脾,养心益智,通神明,安五脏,其效甚大”,然而“内有火者禁用”。

近代科学研究证明,龙眼肉的成分内含有维生素A和B,葡萄糖、蔗糖及酒石酸等,据临床报道,对神经性心悸有一定疗效。

4、阿胶 味甘,性平,《本经》谓其:“久服轻身益气。”本品具有补血滋阴,止血安胎,利小便,润大肠之功效。为补血佳品。

本品单服,可用开水,或热黄酒烊化;或隔水炖化,每次3~6g。适用于血虚诸证。

近代研究,本品含有胶原、多种氨基酸、钙、硫等成分。具有加速生成红细胞和红蛋白作用,促进血液凝固作用,故善于补血、止血。

5、紫河车 味甘咸,性微温。《本草经疏》谓:“人胞乃补阴阳两虚之药,有返本还元之功”。本品具有:养血、补气、益精等功效。

紫河车可单味服用,也可配方服用。单味服用,可炖食,亦可研末服。用新鲜胎盘一个,挑去血络,漂洗干净后,炖熟食用。或洗净后,烘干,研为细末,每次3~10g。温水冲服。

近代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紫河车有激素样作用,可促进乳腺和子宫的发育;由于胎盘r球蛋白含抗体及干扰素,故能增强人体的抵抗能力,具有免疫和抗过敏作用,可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

三、滋阴类

1、枸杞子 味甘,性平。《本经》谓其:“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本草经疏》曰:“枸杞子,润血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取食家为益精明目之上品”。本品具有滋肾润肺,平肝明目之功效。

《太平圣惠方》载有枸杞粥,用枸杞子30g,粳米60g,煮粥食用,对中老年因肝肾阴虚所致之头晕目弦,腰膝疲软,久视昏暗,及老年性糖尿病等,有一定效用。《本草纲目》云:“枸杞子粥,补精血,益肾气”,对血虚肾亏之老年人最为相宜。

近代研究,枸杞子含有甜菜碱、胡萝卜素、硫胺、核黄素、烟酸、抗坏血酸、钙、磷、铁等成分,具有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防止脂肪肝,促进肝细胞新生的作用。

2、玉竹 味甘、性平。《本草拾遗》谓其“主聪明,调气血,令人强壮”。本品可养阴润肺、除烦止渴,对老年阴虚之人尤为适宜。

《太平圣惠方》载有服萎蕤法:“二月九日,采萎蕤根切碎一石,以水二石煮之,从旦至夕,以手挼烂,布囊榨取汁熬稠,其渣晒,为末,同熬至可丸,丸如鸡头子大。每服一丸,自汤下,日三服,导气脉,强筋骨,治中风湿毒,去面皱益颜色,久服延年。

近代研究证明,本品有降血糖作用及强心作用,对于输尿病患者、心悸患者,有一定作用,本品补而不腻,凡津液不足之症,皆可应用;但胃部胀满,湿痰盛者,应慎用或忌用。

3、黄精 味甘,性平。《本经逢原》云:“宽中益气,使五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坚强,皆是补阴之功”。本品有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之作用。

《太平圣惠方》载有取黄精法。将黄精根茎不限多少,洗净,细切,用流水去掉苦汁。经九蒸九晒后,食之。此对气阴两虚,身倦乏力,口干津少有益。

近代研究证明,黄精具有降压作用,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肝脏脂肪浸润也有一定效果。所以,常吃黄柏,对肺气虚患者有益,还能防止一些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

4、桑椹 味苦,性寒。《本草拾遗》云:“利五脏、关节,通血气。久服不饥……变白不老”。《滇南本草》谓其:“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本品可补益肝肾,有滋阴养血之功。

将桑椹水煎,过滤去滓,装于陶瓷器皿中,文火熬成膏,兑适量白蜜,贮存于瓶中。日服二次。每次9~15g(约一、二汤匙),温开水调服。具有滋补肝肾,聪耳明目之功能。

近代药理研究证明:桑椹的成分含有葡萄糖、果糖、鞣酸、苹果酸(丁二酸)、钙质、无机盐,维生素A、D等。临床上用于贫血、神经衰弱、糖尿病及阴虚型高血压。

5、女贞子 味甘微苦,性平。《本经》谓其:“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轻身不老”,《本草纲目》云:“强阴健腰膝,变白发,明目”。本品可滋补肝肾,强阴明目。其补而不腻,但性质偏凉,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慎用。

近代研究证明:女贞子的果皮中含三萜类物质,如齐墩果醇酸、右旋甘露醇、葡萄糖。种于含脂肪油,其中有软脂酸、油酸及亚麻酸等成分。本品有强心、利尿作用。还可淋巴结核及肺结核潮热等。

四、补阳类

1、菟丝子 味甘、辛,微温。《本经》谓其:“补不足,益气力”,《名区别录》云:“久服明目,轻身延年。”本品具有补肝肾、益精髓、坚筋骨、益气力之功效。

《太平圣惠方》载有服菟丝法,云:“服之令人光泽。唯服多甚好,三年后变老为少。……久服延年”。具体方法是:“用酒一斗浸,曜干再浸,又曜,令酒尽乃止,捣筛”,每次酒服6g,日服二次。此药禀气和中,既可补阳,又可补阴,具有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特点。现代研究证明,菟丝子含树脂样的糖体、大量淀粉酶、维生素A类物质等。

2、鹿茸 味甘咸,性温。《本经》谓其:“益气强志,生齿不老”,《本草纲目》云:“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本品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之功效。

单味鹿茸可冲服,亦可炖服。冲服时,鹿茸研细末,每服0.5~1g。炖服时,鹿茸1.5~4.5g,放杯内加水,隔水炖服。阴虚火旺患者及肺热、肝阳上亢者忌用。

近代科学研究证明:鹿茸含鹿茸精,系雄性激素,又含磷酸钙、碳酸钙的胶质,软骨及氯化物等。能减轻疲劳、提高工作能力,改善饮食和睡眠。可促进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状红细胞的新生,促进创伤骨折和溃疡的愈合。是一种良好的全身强壮药物。

3、肉苁蓉 味甘咸,性温。《本经》谓其:“养五脏,益精气”,《药性论》云:“益髓,悦颜色,延年。”本品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之功效。

本品单味服用,可以水煎,每次6~15g内服。亦可煮粥食用,《本经逢原》云:“肉苁蓉,老人燥结,宜煮粥食之。”即肉苁蓉加大米、羊肉煮粥。有补肝肾、强身体之功用。

近代研究证明:肉苁蓉含有列当素、微量生物碱、甙类、有机酸类物质。具有激素样作用,性激素样作用,还有降压、强心、强壮、增强机体抵抗力等作用。

4、杜仲 味甘,性温。《本经》谓其“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久服轻身耐老”。本品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之功效。

近代科学研究证明:杜仲含有杜仲酸,为异戊己烯的聚合体,还含有树脂,动物实验证明,杜仲有镇静和降血压作用。

中医养生学 目录

  • 1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 绪论
  • 2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 3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 4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四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 5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 6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二节 先秦时期
  • 7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三节 汉唐时期
  • 8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四节 宋元时期
  • 9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五节 明清时期
  • 10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
  • 11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 12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二节 天年
  • 13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三节 衰老
  • 14 《中医养生学》[附1]近代衰老学说
  • 15 《中医养生学》[附2]延缓衰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概况
  • 16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四节 天人相应
  • 17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五节 形神合一
  • 18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六节 动静互涵
  • 19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七节 协调平衡
  • 20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八节 正气为本
  • 21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 22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二节、畅通经络
  • 23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三节、清静养神
  • 24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四节、节欲葆精
  • 25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五节、调息养气
  • 26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六节、综合调养
  • 27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七节、持之以恒
  • 28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 精神养生
  • 29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
  • 30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三节 调摄情绪法
  • 31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 环境与养生
  • 32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
  • 33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三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
  • 34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四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
  • 35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 起居作息与养生
  • 36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二节 劳逸适度
  • 37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三节 服装顺时适体
  • 38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四节 排便保健法
  • 39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 睡眠养生
  • 40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二节 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 41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三节 睡眠的方位与姿势
  • 42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四节 睡眠与卧具
  • 43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五节 睡眠环境与宜忌
  • 44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六节 失眠的预防
  • 45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 饮食养生
  • 46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二节 饮食调养的原则
  • 47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三节 进食保健
  • 48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四节 食后养生
  • 49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 房事与养生
  • 50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二节 房事的生理作用
  • 51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三节 节制房事的意义
  • 52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四节 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 53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五节 强肾保健功法
  • 54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六节 房事禁忌
  • 5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 运动养生
  • 5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 5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三节 气功保健
  • 5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四节 五禽戏
  • 5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五节 太极拳
  • 6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六节 八段锦
  • 6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七节 易筋经
  • 62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 娱乐养生
  • 63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第二节 娱乐养生的方法
  • 64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 浴身保健
  • 6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二节 冷水浴
  • 6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三节 热水浴(包括冷热交替浴)
  • 6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四节 蒸气浴
  • 6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五节 矿泉浴
  • 6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六节 药浴
  • 7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七节 其他浴身方法介绍
  • 71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 保健针、灸、按摩
  • 72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二节 针刺保健
  • 73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三节 保健灸法
  • 74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四节 保健推拿按摩
  • 75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 药物养生
  • 76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二节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 77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三节 益寿延年中药举例
  • 78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四节 益寿延年方的组方原则
  • 79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五节 益寿延年“名方”举例
  • 80 《中医养生学》附:延缓衰老药物的现代研究概况
  • 81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 因人养生
  • 8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二节 少儿保健
  • 8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三节 青少年的保健
  • 8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四节 中年保健
  • 8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五节 老年保健
  • 8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六节 妇女保健
  • 8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七节 体力劳动者的保健
  • 8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八节 脑力劳动者的保健
  • 8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 体质养生
  • 9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二节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
  • 9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三节 不良体质的养生
  • 9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 部位养生
  • 9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二节 颜面保健
  • 9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三节 头发保健
  • 9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四节 眼睛保健
  • 9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五节 耳的保健
  • 9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六节 鼻的保健
  • 9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七节 四肢、手足保健
  • 99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八节 胸背腰腹保健
  • 100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九节 五脏保健法
  • 101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 因时养生
  • 102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二节 春季养生
  • 103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三节 夏季养生
  • 104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四节 秋季养生
  • 105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五节 冬季养生
  • 106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六节 交节前后的自我调养
  • 107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 区域养生
  • 108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二节 山区
  • 109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三节 平原和盆地
  • 110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四节 海滨
  • 最近综合
    《列仙传》女丸,陵阳子明,邗子,木羽,玄俗 12-31
    《列仙传》赤斧,呼子先,負局先生,朱璜,黃阮丘 12-31
    《列仙传》服闾,文宾,商丘子胥,子主,陶安公 12-31
    《列仙传》山图,谷春,阴生,毛女,子英 12-31
    《列仙传》主柱,园客,鹿皮公,昌容,溪父 12-31
    《列仙传》赤须子,东方朔,钩翼夫人,犊子,骑龙鸣 12-31
    《列仙传》祝鸡翁,朱仲,修羊公,稷丘君,崔文子 12-31
    《列仙传》桂父,瑕丘仲,酒客,任光,箫史 12-31
    最近人气
    《本草纲目》李时珍 09-15
    道德经 09-27
    周易 08-27
    诗经 06-24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09-16
    性命圭旨 11-27
    千金方·千金翼方 06-06
    黄庭经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