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四节 海滨

来源:须弥芥子 分类:典籍 时间:2022-06-06 阅读:171

深遂、浩瀚的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它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和数不清的海洋生物,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我国有辽阔的海疆,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港湾和星罗棋布的岛屿,形成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内陆高山和平原地区的生活环境。

一、环境特点和生活习惯

(一)海滨的环境特点

1、温和的海滨气候 海滨气候又称海洋气候。地球上气候形成的原动力来自太阳的辐射能,海洋由于它固有的特性,形成与陆地上显着不同的气候。

首先,海水中阳光穿透的深度比在陆地土壤中大得多,这使太阳不仅能使海水表面加热变暖,同时也使海水较深层加热变暖;其次,水是流体,随着水流,就把热量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因此,水面受阳光照射得到的热量,能在水中很快传播开来:再有,跟土壤相比,水的热容量特别大,约是土壤的7000倍。由于上述三个原因,在接受同样多太阳能的情况下,海水升温比陆地土壤慢;反之,夜晚和冬季海水的冷却速度也比陆地土壤慢得多。也就是说,通过海洋这个巨大水体的调节,海滨地区的气候变化比内陆缓和得多。不仅昼夜和各季度之间温差比内陆小,而且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夏季相对较低,霜日不多。典型的海滨气候,年平均温度差小于15℃。夏日里内陆已是烈日炎炎,海滨却凉风习习;秋去冬来,内陆早已寒风凛冽,海滨仍暖意未尽。

2、清新的海陆风环流 生活在海边的人会感到,风向在一昼夜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白天日出后,有凉风从海上吹向陆地,送来清新的空气,尤其炎夏暑日,清凉的海风拂面而来,使人顿觉爽快,倦意全消;夜晚来临时,风向也随着转成从陆地吹向水面,送走污浊的空气。这种海陆风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造成的,因而在白天和夏季更为明显。

在海滨空气中,碘、氯化钠、氯化镁和溴氧含量通常较高。其中碘含量是大陆空气含碘量的40倍,不仅能补充人体生理需要,还有杀菌作用。

3、日照充足,海滩松软 我国海滨地区日照充足,即使在雨季,日照百分率也在50%左右。另外,我国绵延曲折的海岸线为沙质结构,形成许多天然的日光和海水浴场。加上明媚的太阳,广阔的地平线,湛蓝的天空,翱翔的海鸟,不绝于耳的周期性的波涛声,都会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上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海滨居民生活习惯举例

1、住宅特点 沿海地区雨量丰沛,台风较多,因此防风避雨,是海滨民宅建筑首要考虑的问题。海滨城市街道的走向一般应设法避开当地风速的主风向;房屋座向除考虑座北朝南外,前后排房屋的布局多错落交叉,使风速在迂回曲折中减弱,也使视角开阔,大多数民宅能“推窗见海”,令人心情豁朗;沿海房屋的规模与内地相比,较为低矮、小巧、坚固,也是其特点。福建、广东沿海的民居极少茅草结构,多用蝶瓦、小青瓦封顶以加强牢固程度,屋顶上常建有封风墙或马头墙减弱风速。

我国海岸线漫长,民宅建筑除考虑避雨防风外,各地根据气候差异,南北海滨建筑又有所不同。北方海滨如大连、青岛一带的民宅,还要考虑房屋的御寒功能,房屋结构比较密闭,窗户较大,以利冬季采光,且采取双层窗户,加伤保温效果。南方海滨地区则更多考虑遮阳避雨,苏皖闽浙沿海地区常见一种“骑楼”(又称行人廊)建筑,这种行人廊陈遮阳避雨,也是适应当地人多地少,使住宅向空间发展的一种形式。从民俗文化角度看,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社交场所,可谈天说地,饮茶听戏,下棋打牌,行人廊也成为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街井。

2、着装服饰 沿海地区四季着装不一,但总的趋向是对衣服保暖性要求较低。从华南沿海、台湾省、海南岛等地地况看,以海南岛对服装的保暖性要求最低。沿海居民的夏季服装一般多用浅色或白色,质薄而织造疏松的衣料,样式较宽松,裤管肥大。外出多头戴斗笠赤足而行。

3、体质性格特点 沿海居民由于户外生活时间长,接受紫外线辐射较多,故肤色一般较黧黑,体魄较结实,精悍,性格豪爽里透着精明。

4、饮食特点 我国是吃“鱼生”和其它半熟或生肉食的典型国家之一,地理分布十分广泛,尤以东南沿海一带吃“鱼生”的习惯普遍。如港、澳、南海、广州及台湾等地最喜欢将新鲜塘鱼切片,加上姜、葱、芝麻油等佐料搅拌食之。由于奇生在鱼体内的肝吸虫藏在鱼的血肉中,不煮熟而食,寄生虫或卵就会在人体肝脏中生长繁殖,造成肝吸虫病,引起肝内结石,囊肿或肝硬化,甚至导致肝癌。另外,浙江沿海居民因生食或半生食小海产,也常见到溶血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

二、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困素

(一)渔产丰复,营养全面

海滨区域渔产丰富,食物种类繁多。加上交通便利,使当地居民既食海产品,又食陆产品,营养较全面均衡。因此,在我国许多地区广泛流行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龋齿等疾病很少在海滨地区发生。特别应指出的是,海洋是一切生物的故乡,海水中有毒元素的含量很低,海洋性食物最有利于满足人体对各种必需元素的需要。从近来的环境调查表明,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大量吃海产品,男性居民很少得肺癌;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很低。此外,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盛产各种水果,如烟台的苹果,秦皇岛的水蜜桃,海南的椰子等都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美味可口的佳品,同时保证了机体对多种营养后的需求。

(二)气候宜人,有益身心

由于海滨气候温润清新,冬暖夏凉,阳光充沛,加上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观,令人心旷神怡。宽广松软的沙摊,为人们进行目光浴和海水浴提供了天然场所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人们充分利用海滨环境的这些有利因素,开辟了不少海滨疗养地,我国著名的海滨疗养地有大连、兴城、北戴河、青岛、烟台、鼓浪屿等。每逢夏季,许多生活在喧嚣都市里的人们纷纷踊向海滨,在海水中尽情嬉戏后,再躺在细软、洁净的沙滩上沐浴日光。海滨气候所具备的特有的综合作用,可协调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对许多慢性疾患如神经衰弱、支气管炎、哮喘、风湿病、结核病、心血管系统疾患及各种皮肤病都有一定防治作用。

三、危害健康的因素及预防

(一)台风、海啸

台风是发生在全球不同海区的热带气旋,也是对我国沿海地区影响较大的一种特殊天气现象。台风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主要在夏秋两季。台风的威力十分强大,因台风中心气压极低而其周围气压却很高。这样,中心部分的热空气猛烈上升,上升过程中,水汽大量凝结;同时,四周的冷空气急速向中心挤来,激为旋涡,所以台风侵袭时,常伴随狂风、暴雨和巨浪,严贸危胁工农业生产,海上航运、渔业捕捞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火山爆发、海底地震引起的海浪叫海啸,它能冲破海堤、毁灭村庄、田地,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伤亡。

遭遇到台风、海啸的侵袭,几乎是难逃浩劫。因此,海滨居民和到海滨疗养度假者,要注意收听当地气象预报广播;台风袭来时,下要下海游泳或在沙滩上停留;渔船应尽量驶离这一海域,以确保航行安全。

(二)海洋污染

根据各地报刊报道,我国渤海、黄海的油污染已超过标准的50%。渤海的小黄鱼、带鱼、鲷鱼等遭到毁灭性破坏,对虾已成珍品;黄海的十小黄鱼,以及一度盛名远扬的河蟹和银枪鱼已几乎绝迹。中国最大的舟山渔场,由于长期过量滥捕,无可遏止的污染加剧,早已陷入严重的危机中。时至今日,这种危机有增无已。渔场海域内,成千上万张鱼网和各地的捕捞船仍日夜撒网和不停地打转排污;上海、杭州、宁波等市每年30亿吨污水又倒入这一海域,这一污染到2000年可有翻番趋势。渔场水体中油、铜、锌、汞、铅等含量早已远超标准,污染指数平均值越来越高。受污染的鱼虾等经食物链的形式进入人体,又可间接影响食用者的健康。如有机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镉污染引起的骨痛病,砷中毒、铬中毒、酚中毒等,都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而对海洋污染的治理,是一项错综复杂的浩大工程,需要所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

中医养生学 目录

  • 1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 绪论
  • 2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 3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 4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四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 5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 6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二节 先秦时期
  • 7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三节 汉唐时期
  • 8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四节 宋元时期
  • 9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五节 明清时期
  • 10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
  • 11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 12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二节 天年
  • 13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三节 衰老
  • 14 《中医养生学》[附1]近代衰老学说
  • 15 《中医养生学》[附2]延缓衰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概况
  • 16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四节 天人相应
  • 17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五节 形神合一
  • 18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六节 动静互涵
  • 19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七节 协调平衡
  • 20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八节 正气为本
  • 21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 22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二节、畅通经络
  • 23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三节、清静养神
  • 24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四节、节欲葆精
  • 25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五节、调息养气
  • 26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六节、综合调养
  • 27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七节、持之以恒
  • 28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 精神养生
  • 29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
  • 30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三节 调摄情绪法
  • 31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 环境与养生
  • 32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
  • 33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三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
  • 34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四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
  • 35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 起居作息与养生
  • 36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二节 劳逸适度
  • 37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三节 服装顺时适体
  • 38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四节 排便保健法
  • 39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 睡眠养生
  • 40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二节 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 41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三节 睡眠的方位与姿势
  • 42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四节 睡眠与卧具
  • 43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五节 睡眠环境与宜忌
  • 44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六节 失眠的预防
  • 45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 饮食养生
  • 46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二节 饮食调养的原则
  • 47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三节 进食保健
  • 48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四节 食后养生
  • 49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 房事与养生
  • 50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二节 房事的生理作用
  • 51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三节 节制房事的意义
  • 52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四节 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 53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五节 强肾保健功法
  • 54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六节 房事禁忌
  • 5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 运动养生
  • 5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 5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三节 气功保健
  • 5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四节 五禽戏
  • 5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五节 太极拳
  • 6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六节 八段锦
  • 6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七节 易筋经
  • 62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 娱乐养生
  • 63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第二节 娱乐养生的方法
  • 64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 浴身保健
  • 6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二节 冷水浴
  • 6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三节 热水浴(包括冷热交替浴)
  • 6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四节 蒸气浴
  • 6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五节 矿泉浴
  • 6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六节 药浴
  • 7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七节 其他浴身方法介绍
  • 71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 保健针、灸、按摩
  • 72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二节 针刺保健
  • 73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三节 保健灸法
  • 74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四节 保健推拿按摩
  • 75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 药物养生
  • 76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二节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 77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三节 益寿延年中药举例
  • 78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四节 益寿延年方的组方原则
  • 79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五节 益寿延年“名方”举例
  • 80 《中医养生学》附:延缓衰老药物的现代研究概况
  • 81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 因人养生
  • 8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二节 少儿保健
  • 8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三节 青少年的保健
  • 8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四节 中年保健
  • 8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五节 老年保健
  • 8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六节 妇女保健
  • 8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七节 体力劳动者的保健
  • 8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八节 脑力劳动者的保健
  • 8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 体质养生
  • 9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二节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
  • 9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三节 不良体质的养生
  • 9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 部位养生
  • 9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二节 颜面保健
  • 9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三节 头发保健
  • 9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四节 眼睛保健
  • 9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五节 耳的保健
  • 9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六节 鼻的保健
  • 9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七节 四肢、手足保健
  • 99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八节 胸背腰腹保健
  • 100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九节 五脏保健法
  • 101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 因时养生
  • 102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二节 春季养生
  • 103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三节 夏季养生
  • 104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四节 秋季养生
  • 105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五节 冬季养生
  • 106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六节 交节前后的自我调养
  • 107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 区域养生
  • 108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二节 山区
  • 109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三节 平原和盆地
  • 110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四节 海滨
  • 最近综合
    《列仙传》女丸,陵阳子明,邗子,木羽,玄俗 12-31
    《列仙传》赤斧,呼子先,負局先生,朱璜,黃阮丘 12-31
    《列仙传》服闾,文宾,商丘子胥,子主,陶安公 12-31
    《列仙传》山图,谷春,阴生,毛女,子英 12-31
    《列仙传》主柱,园客,鹿皮公,昌容,溪父 12-31
    《列仙传》赤须子,东方朔,钩翼夫人,犊子,骑龙鸣 12-31
    《列仙传》祝鸡翁,朱仲,修羊公,稷丘君,崔文子 12-31
    《列仙传》桂父,瑕丘仲,酒客,任光,箫史 12-31
    最近人气
    《本草纲目》李时珍 09-15
    道德经 09-27
    周易 08-27
    诗经 06-24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09-16
    性命圭旨 11-27
    千金方·千金翼方 06-06
    黄庭经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