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七节 其他浴身方法介绍

来源:须弥芥子 分类:典籍 时间:2022-06-06 阅读:195

一、泥浴

泥沼系指用海泥、湖泥等泥类物质敷于身体,或在特制的泥浆里浸泡,以达健身祛病目的之方法。

传统泥浴利用天然泥土,如白土、黄土、灶心土、田泥、井底泥等;现代医疗泥浴多采用淤泥,内含丰富矿物质和微量放射性物质。

泥浴一般选择夏季,脱衣,将泥糊涂于体表,躺在沙滩上;亦可在泥浆中浸泡20~30分钟。

泥浴的保健医疗作用,是淤泥中含有各种盐类,对皮肤起到杀菌、消毒作用;泥内的有机物、胶体物质,呈“离子”状况透过皮肤进入体内发挥作用;泥土与皮肤摩擦,在日光照射下,有明显温热作用和按摩功效,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和组织细胞的营养。

各种皮肤感染、开放性损伤、及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妇女经、孕产期,均不宜进行泥浴。

二、砂浴

砂浴系指将全身或身体局部埋入砂中,利用其温热和机械按摩等作用,以达健康祛病的一种方法。

医用砂是清洁的干海砂、河砂或沙漠砂,其中不应混有小石块、贝壳等杂质。

砂浴作用于人体,表现为热疗、磁疗、推放和日光浴的综合效应。它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有明显排汗作用;有利于渗出液的吸收和疤痕的软化;还可加快胃肠蠕动和骨组织的生长,所以能引起全身或局部的变化。

理想的砂浴时间为:夏季,每天傍晚4~7点。埋砂时脱衣,戴上墨镜,将肢体埋入0.1~0.2米厚的砂层,每次0.5~1.5小时,稍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在萌凉处休息20~30分钟,一般10天为一疗程。

砂浴虽好,但非人人适宜。患有较严重器质性病变、急性炎症、有出血倾向者、妇女月经期、孕期、儿童、年老体质极度虚弱者,不宜进行砂浴。

三、空气浴

空气浴系指裸体或半裸体直接接触空气,利用其理化特性,以健身防病的一种方法。

空气浴主要利用空气的气温、气湿、气流及所含化学成分对人休的综合作用。其中气温是主要因素之一。空气浴时,气温通常低于体温,对机体形成寒冷刺激,引起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血管运动中枢等发生一系列变化,使皮肤血管收缩,排汗减少,代谢增加。从而提高机休的抗病能力。另外,新鲜空气中含有大量阴离子,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刺激造血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肺功能和机体免疫力。

空气浴方法简单易行,可进行专门锻炼,也可与运动、劳动相结合,一般从夏季开风,尽量少穿衣裤,清晨到空气新鲜的公园、水边,做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如慢跑、打拳。时间根据体温和个体素质决定,以不出现寒颤为度。

大风、大雾或天气骤变如寒流时,不要勉强锻炼;急性炎症及肾病患者不宜进行空气浴。

四、日光浴

日光浴系指通过晒太阳以健身治病的一种方法,我国古代又称“晒疗”。《黄庭经》指出日光的作用:“日月之华救老残”,宋代《云笈七笺》载有“采日精法”,稽康《养生论》也提出了“唏以朝阳”之说。古人不仅单纯地晒太阳,而且与呼吸吐纳练功结合起来,做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方法。

射到地面上的太阳光中,含1%的中、长波紫外线,40%的可见光和59%的红外线。日光浴实际上是同时做空气浴和上述三种光级的照射治疗。紫外线可杀菌、消炎、止痛、脱敏,防治小儿佝偻病和白癜风,促进组织再生,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红外线主要是温热效应,它使皮温升高,血管扩张、代谢增强,还能消炎止痛;可见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单色光组成,通常所见,是其混合成的白光。可见光照射人体时,通过视觉和皮肤感受器,作用于中枢神经,再通过反射、调整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产生不同作用。如红光令人兴奋、绿光使人镇静,柔和的粉光可降血压、紫光和蓝光有抑制作用等。

日光浴的时间,夏季在8~10点、下午3~5点。其余三季最好在上午9~12点。日光浴的地点可选择空气清洁的海滨、公园、阳台。

日光浴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专门进行日光浴锻炼,另一种是结合劳动与锻炼。

日光浴时,只穿内衣裤,使皮肤直接感受阳光,可采取卧位或坐位,并不断变换体位,以均匀采光。日照时间不宜过久,每次15分钟或遵医嘱。否则反对健康有害,如致皮肤癌。

日光浴不易在沥青马路上进行;浴时注意保护皮肤,可涂油膏;保护头部和眼睛,如戴草帽及遮阳镜;空腹、饱食、疲劳时不宜进行日光浴。

凡患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浸润性肺结核、甲亢、有出血倾向者,不宜进行日光浴。

五、森林浴

森林浴系指在树林中裸露肢体,或减少穿衣服,配合适当劳动,呼吸林木散发出的物质和新鲜空气以锻炼身体的方法。其原理基本同空气浴。

森林中很多树木可散发出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芳香性物质,可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

如新鲜的白桦树叶内注入结核杆菌,几分钟后杆菌全部死亡。柏树、雪松、樟树、白皮松等均具很强杀菌能力。另外,森林中的空气不仅芳香、清新,且富含阴离子。能增强肺功能,改善心肌营养,促进新陈代谢。森林中绿荫满目,景色优美,鸟语花香,可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使人愉悦、放松,从而充分调动人体潜能,对健康长寿有良好作用。因此,森林浴实际上是空气浴,草木芳香浴以及旅游的综合效应。

森林浴时,可适当增加些活动量,如散步、慢跑、做体操,以求多吸进些新鲜空气和草木花香,加速体内代谢产物的排泄,充分发挥森林浴的作用。

六、海水浴

海水浴系指在天然海水中浸泡、冲洗或游泳的一种健身防病方法。

海水浴对机体的作用包括三方面。温度作用是海水浴的基本作用。海水温度与体温的差异越大,对机体的刺激作用越强(机体反应过程同冷水浴)。其次,海水中含多种盐类,可附着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使毛细血管轻度充血,对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代谢过程有良好作用,尚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再有,海水的压力,流动时的冲击力、游泳动作受到的阻力,构成海水浴的机械作用,它可改善体内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由于海水浓度高,浮力大,有助于肢体活动,可加速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总之,海水的综合效能,碧蓝辽阔的海洋景观,潮润清新的海洋气候。明媚充沛的日光辐射,使海水浴比一般水浴作用更大。

海水浴的时间一般在每年7~9月份,上午9~11时,下午3~5时为宜;每次20~60分钟,以不觉十分疲劳为度。浴前要充分活动肢体,浴后最好用淡水冲洗身体。

患重度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活动性肺结核、肝硬化、肾炎及妇女月经期,不宜海水浴。

中医养生学 目录

  • 1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 绪论
  • 2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 3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 4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四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 5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 6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二节 先秦时期
  • 7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三节 汉唐时期
  • 8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四节 宋元时期
  • 9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五节 明清时期
  • 10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
  • 11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 12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二节 天年
  • 13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三节 衰老
  • 14 《中医养生学》[附1]近代衰老学说
  • 15 《中医养生学》[附2]延缓衰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概况
  • 16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四节 天人相应
  • 17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五节 形神合一
  • 18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六节 动静互涵
  • 19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七节 协调平衡
  • 20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八节 正气为本
  • 21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 22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二节、畅通经络
  • 23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三节、清静养神
  • 24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四节、节欲葆精
  • 25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五节、调息养气
  • 26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六节、综合调养
  • 27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七节、持之以恒
  • 28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 精神养生
  • 29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
  • 30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三节 调摄情绪法
  • 31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 环境与养生
  • 32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
  • 33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三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
  • 34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四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
  • 35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 起居作息与养生
  • 36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二节 劳逸适度
  • 37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三节 服装顺时适体
  • 38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四节 排便保健法
  • 39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 睡眠养生
  • 40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二节 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 41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三节 睡眠的方位与姿势
  • 42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四节 睡眠与卧具
  • 43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五节 睡眠环境与宜忌
  • 44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六节 失眠的预防
  • 45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 饮食养生
  • 46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二节 饮食调养的原则
  • 47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三节 进食保健
  • 48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四节 食后养生
  • 49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 房事与养生
  • 50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二节 房事的生理作用
  • 51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三节 节制房事的意义
  • 52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四节 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 53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五节 强肾保健功法
  • 54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六节 房事禁忌
  • 5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 运动养生
  • 5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 5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三节 气功保健
  • 5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四节 五禽戏
  • 5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五节 太极拳
  • 6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六节 八段锦
  • 6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七节 易筋经
  • 62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 娱乐养生
  • 63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第二节 娱乐养生的方法
  • 64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 浴身保健
  • 6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二节 冷水浴
  • 6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三节 热水浴(包括冷热交替浴)
  • 6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四节 蒸气浴
  • 6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五节 矿泉浴
  • 6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六节 药浴
  • 7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七节 其他浴身方法介绍
  • 71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 保健针、灸、按摩
  • 72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二节 针刺保健
  • 73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三节 保健灸法
  • 74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四节 保健推拿按摩
  • 75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 药物养生
  • 76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二节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 77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三节 益寿延年中药举例
  • 78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四节 益寿延年方的组方原则
  • 79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五节 益寿延年“名方”举例
  • 80 《中医养生学》附:延缓衰老药物的现代研究概况
  • 81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 因人养生
  • 8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二节 少儿保健
  • 8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三节 青少年的保健
  • 8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四节 中年保健
  • 8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五节 老年保健
  • 8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六节 妇女保健
  • 8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七节 体力劳动者的保健
  • 8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八节 脑力劳动者的保健
  • 8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 体质养生
  • 9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二节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
  • 9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三节 不良体质的养生
  • 9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 部位养生
  • 9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二节 颜面保健
  • 9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三节 头发保健
  • 9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四节 眼睛保健
  • 9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五节 耳的保健
  • 9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六节 鼻的保健
  • 9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七节 四肢、手足保健
  • 99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八节 胸背腰腹保健
  • 100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九节 五脏保健法
  • 101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 因时养生
  • 102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二节 春季养生
  • 103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三节 夏季养生
  • 104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四节 秋季养生
  • 105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五节 冬季养生
  • 106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六节 交节前后的自我调养
  • 107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 区域养生
  • 108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二节 山区
  • 109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三节 平原和盆地
  • 110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四节 海滨
  • 最近综合
    《列仙传》女丸,陵阳子明,邗子,木羽,玄俗 12-31
    《列仙传》赤斧,呼子先,負局先生,朱璜,黃阮丘 12-31
    《列仙传》服闾,文宾,商丘子胥,子主,陶安公 12-31
    《列仙传》山图,谷春,阴生,毛女,子英 12-31
    《列仙传》主柱,园客,鹿皮公,昌容,溪父 12-31
    《列仙传》赤须子,东方朔,钩翼夫人,犊子,骑龙鸣 12-31
    《列仙传》祝鸡翁,朱仲,修羊公,稷丘君,崔文子 12-31
    《列仙传》桂父,瑕丘仲,酒客,任光,箫史 12-31
    最近人气
    《本草纲目》李时珍 09-15
    道德经 09-27
    周易 08-27
    诗经 06-24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09-16
    性命圭旨 11-27
    千金方·千金翼方 06-06
    黄庭经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