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三节 热水浴(包括冷热交替浴)

来源:须弥芥子 分类:典籍 时间:2022-06-06 阅读:223

热水浴是湿热水浴的统称。根据浴水温度的高低,可再细分为温水浴和热水浴。水温在36℃~38℃之间者称温水浴;38℃以上者叫热水浴。热水浴与冷水浴交替施行则称为冷热水交替浴。

一、作用机理

(一)清洁皮肤

温热水浴可消除皮肤上的油垢,保持汗腺、毛孔通畅,提高皮肤的代谢功能和抗病能力。实验证明,一次热水浴能消除皮肤上数千万亿个微生物,故有人称之为“消毒的温床”。

(二)活血通络

由于水温和冲洗时的水压和机械按摩作用,可调节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扩张体表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除;降低肌肉强力,减轻痉挛,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

(三)振奋精神,松弛紧张

水温不同,沐浴的作用也略有差异。热水对人体起刺激作用,入浴后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交感神经兴奋,使人产生要活动的欲望;温水对皮肤刺激较小,新陈代谢等生理作用也进行缓慢,心脏贝荷较轻,副交感神经兴奋,起到镇静,催眠作用。

二、浴身方法

温热水浴方法很多。可在盆中洗,池内浸泡,更多的则采取淋浴方式,可施行全身沐浴,也可用局部浴,如面浴、足浴,以及湿热敷裹等。使用时,可根据需要、习惯、身体状况及现实条件灵活选择。

冷热水交替浴系热水浴与冷水浴的交替合并使用,一般程序为先热后冷。先按上述热水浴方法沐浴,使毛孔扩张,皮脂污垢清除;再以冲淋法施冷水浴。冲淋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冲淋上肢→下肢→腰部→胸膛→背部→头顶。同时配合擦浴,转动肢体,以通体清爽、舒适为度。最后,用干浴巾接干全身,穿好衣服。

三、应用原则及宜忌

(一)水温适宜

沐浴的水温可根据习惯和身体情况而定。古人也主张浴水温度适体,不可太热,因水温太热则腠理开泄,蒸迫汗液,伤人津气;如长时间在热水中浸泡,会使全身体表血管扩张,心脑血流量减少,发生缺氧,引起大脑贫血甚至晕厥。

(二)浴次恰当

浴身的次数无统一标准。一般来说,皮脂腺分泌旺盛者可适当增加次数;瘦人可少一点;夏天每天至少洗一次;春秋季每周一次即可;冬季十天一次;强体力劳动后出汗较多,要随时洗澡;从事某种可能污染皮肤的作业时,下班后均应洗澡;老年人洗澡不要过频。

(三)热水浴的宜忌

热水浴是一种良好的保健方法,但要科学的运用,才能达到保健的目的。

1、浴处宜暖而忌风 浴室温度应保持在20℃~25℃;注意通风,但须避免直吹冷风,《彭祖摄生养性论》讲:“勿沐浴而迎冷风。”

2、饥、饱不浴 吃饭前后30分钟内不宜沐浴。因洗澡时,内脏的血液集中到体表,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减少,同时胃酸分泌降低,使消化能力减弱,饥饿时洗澡会引起低血糖,尤应注意。

3、少用肥皂 人的皮肤为皮脂腺分泌的脂肪所滋润、保护,如洗掉这层薄薄的油脂,皮肤即干燥易裂和脱屑。尤其老年人皮脂腺萎缩,用碱性大的肥皂,会使皮肤更干燥,降低皮肤的保护作用,使细菌得以孳生。

4、预防“晕澡” 热水浴时,出现头晕、恶心、胸闷、心悸、口渴、出汗、四肢无力,甚至晕倒在地,称为“晕澡”,多见于老年、体弱者。预防方法是精神放松,不要有紧迫感;入浴缓慢,不要一下子把身体全都泡人水中;浴时如感头晕不适,应停止洗浴,躺在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体弱者浴前可喝杯糖盐水,防止出汗过多;年老及有心、肺、脑疾患者不宜单独洗浴,应有人陪同,入浴时间也不宜过久。

5、患传染病、皮肤损伤、经期妇女,不宜盆浴,以免感染或交叉传染,以淋浴或擦浴为宜。

中医养生学 目录

  • 1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 绪论
  • 2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 3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 4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四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 5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 6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二节 先秦时期
  • 7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三节 汉唐时期
  • 8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四节 宋元时期
  • 9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五节 明清时期
  • 10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
  • 11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 12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二节 天年
  • 13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三节 衰老
  • 14 《中医养生学》[附1]近代衰老学说
  • 15 《中医养生学》[附2]延缓衰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概况
  • 16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四节 天人相应
  • 17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五节 形神合一
  • 18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六节 动静互涵
  • 19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七节 协调平衡
  • 20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八节 正气为本
  • 21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 22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二节、畅通经络
  • 23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三节、清静养神
  • 24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四节、节欲葆精
  • 25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五节、调息养气
  • 26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六节、综合调养
  • 27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七节、持之以恒
  • 28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 精神养生
  • 29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
  • 30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三节 调摄情绪法
  • 31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 环境与养生
  • 32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
  • 33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三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
  • 34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四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
  • 35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 起居作息与养生
  • 36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二节 劳逸适度
  • 37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三节 服装顺时适体
  • 38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四节 排便保健法
  • 39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 睡眠养生
  • 40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二节 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 41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三节 睡眠的方位与姿势
  • 42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四节 睡眠与卧具
  • 43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五节 睡眠环境与宜忌
  • 44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六节 失眠的预防
  • 45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 饮食养生
  • 46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二节 饮食调养的原则
  • 47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三节 进食保健
  • 48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四节 食后养生
  • 49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 房事与养生
  • 50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二节 房事的生理作用
  • 51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三节 节制房事的意义
  • 52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四节 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 53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五节 强肾保健功法
  • 54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六节 房事禁忌
  • 5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 运动养生
  • 5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 5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三节 气功保健
  • 5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四节 五禽戏
  • 5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五节 太极拳
  • 6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六节 八段锦
  • 6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七节 易筋经
  • 62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 娱乐养生
  • 63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第二节 娱乐养生的方法
  • 64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 浴身保健
  • 6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二节 冷水浴
  • 6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三节 热水浴(包括冷热交替浴)
  • 6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四节 蒸气浴
  • 6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五节 矿泉浴
  • 6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六节 药浴
  • 7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七节 其他浴身方法介绍
  • 71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 保健针、灸、按摩
  • 72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二节 针刺保健
  • 73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三节 保健灸法
  • 74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四节 保健推拿按摩
  • 75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 药物养生
  • 76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二节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 77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三节 益寿延年中药举例
  • 78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四节 益寿延年方的组方原则
  • 79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五节 益寿延年“名方”举例
  • 80 《中医养生学》附:延缓衰老药物的现代研究概况
  • 81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 因人养生
  • 8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二节 少儿保健
  • 8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三节 青少年的保健
  • 8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四节 中年保健
  • 8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五节 老年保健
  • 8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六节 妇女保健
  • 8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七节 体力劳动者的保健
  • 8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八节 脑力劳动者的保健
  • 8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 体质养生
  • 9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二节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
  • 9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三节 不良体质的养生
  • 9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 部位养生
  • 9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二节 颜面保健
  • 9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三节 头发保健
  • 9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四节 眼睛保健
  • 9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五节 耳的保健
  • 9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六节 鼻的保健
  • 9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七节 四肢、手足保健
  • 99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八节 胸背腰腹保健
  • 100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九节 五脏保健法
  • 101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 因时养生
  • 102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二节 春季养生
  • 103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三节 夏季养生
  • 104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四节 秋季养生
  • 105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五节 冬季养生
  • 106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六节 交节前后的自我调养
  • 107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 区域养生
  • 108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二节 山区
  • 109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三节 平原和盆地
  • 110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四节 海滨
  • 最近综合
    《列仙传》女丸,陵阳子明,邗子,木羽,玄俗 12-31
    《列仙传》赤斧,呼子先,負局先生,朱璜,黃阮丘 12-31
    《列仙传》服闾,文宾,商丘子胥,子主,陶安公 12-31
    《列仙传》山图,谷春,阴生,毛女,子英 12-31
    《列仙传》主柱,园客,鹿皮公,昌容,溪父 12-31
    《列仙传》赤须子,东方朔,钩翼夫人,犊子,骑龙鸣 12-31
    《列仙传》祝鸡翁,朱仲,修羊公,稷丘君,崔文子 12-31
    《列仙传》桂父,瑕丘仲,酒客,任光,箫史 12-31
    最近人气
    《本草纲目》李时珍 09-15
    道德经 09-27
    周易 08-27
    诗经 06-24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09-16
    性命圭旨 11-27
    千金方·千金翼方 06-06
    黄庭经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