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九节 五脏保健法

来源:须弥芥子 分类:典籍 时间:2022-06-06 阅读:167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五脏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因此,被称为“生命器官”。生命器官健全的人,抵抗疾病的能力强,患病后也易治疗和康复,保护体内重要脏器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出发点。五脏保健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通过饮食、情志、起居、环境、运动、药物、推拿、气功、导引等方面的调养保健,才能达到整体摄养的目的。这些方面对每一脏都是适用的,但五脏的生理又各有不同,故保健方法亦各有侧重。为了避免相互重复,本节针对五脏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特点,仅作一级性的保健方法介绍。五胜保健的方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因此,要互相参考,互相补充。

一、心脏保健法

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历来都把心脏看作是人体的“中心器官”。心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主血脉,主神志两个方面。心脏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与寿命。在当代,心脏病虽然可以得到许多有效治疗,但仍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心脏保健至关重要。

(一)“心主血脉”的保健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而,并且构成了体内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状况直接影响着全身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的保健宜从多方面入手,但其基本出发点有二:一是增强心脏功能,二是减轻心脏负担。

1、科学配膳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心之合脉也……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指出了饮食过咸会给心脏带来不利影响。心脏饮食保健的基本要求是:营养丰富,清淡多样。提倡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低盐饮食。心肌的发育和血脉运行都需要消耗高级蛋白质,要及时补充;脂肪食品食用过多,可出现“脂肪心”,又易引起动脉硬化。在饮食中宜适当食植物蛋白、牛奶、瘦肉之类,并选用一些能降血脂食物,如大豆、蘑菇、花生、生姜、大蒜、洋葱、茶叶、酸牛奶、甲鱼、海藻、玉米油、山楂、蜂皇浆等;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猪脑、猪肝、蟹黄、鱼子、奶油等。饮食习惯提倡混合饮食,这样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比较广泛,维生素C、B6、B1、B2、B12、微量元素铬、锰、镁等对于心血管保健,预防动脉硬化很有价值。饮食中要适当多选食谷类、豆类、粗机米、面等,并多食绿叶蔬菜和水果。低盐饮食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大有好处,钠盐食用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又易引起高血压等,故清淡饮食为宜。总之,科学配膳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

2、切忌暴饮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渴而后饮,缓进饮料,反对大饮、暴饮。因为一次喝大量的水或饮料,会迅速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因此,年高或心脏功能欠佳者,尤当注意。一般而言,每次进饮料不要超过500ml,可采取少饮多次之法。

3、戒过食刺激物 凡刺激性食物和兴奋性药物,都会给心脏带来一定的负担,故应戒烟少酒,不宜饮大量浓茶,辣椒、胡椒等物亦要适量;对于咖啡因、苯丙胺等兴奋药物亦须慎用。

4、适量减肥 体重过重山会加重心脏负担。因此,青春期以后注意减少脂肪赘生,避免发胖,控制体重和减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因人而异的选择。如运动锻炼、饮食减肥等,就饮食而言,即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和储存,尤其晚餐不过量,就餐时间宜稍早,对控制体重是有意义的。

5、卧具适当 一般而言,床头要比床尾适当高一些,枕头高低适度,对心脏血液回流有益处。心脏功能较弱者,休息时可采取半卧式,这样可减轻心脏的负担。

6、运动锻炼 经常参加运动锻炼,可以增强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对心脏大有益处。经常参加运动和体力劳动的人,心肌功能要比不活动的人强壮的多。一般认为,太极拳、导引、气功、散步、中慢速度的跑步、体操、骑自行车、爬山、游泳等,都适用于心脏的保健锻炼,具体运动项目要根初各自的实际情况辨证施练,中老年则不宜参加过于激烈的竞技运动,因为过于激烈,心脏负荷量太大,对心脏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结合运动锻炼还可做按摩保健。

(二)“心主神志”的保健

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血脉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是血脉功能的综合反映。情志主化分属五脏,但总统于心,故心主神志之保健至关重要。

1、情志平和 情志平和,则气血宣畅,神明健旺,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正常。若七月过极,则可使心神受伤。故应保持七情平和,情绪乐观,避免过度的喜怒、忧愁等不良情绪。尤其是大喜、暴怒直接影响心之神明,进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对于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宜保持冷静的头脑,既不可漫不经心,又不必操之过急,以保证稳定的心理状态。

2、环境适宜 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在社会之中,首先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承担与自己脑力或体力相适应的工作和学习。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别人和正确对待客观环境。人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一人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人与社会的联系不仅是物质的需求,也是精神的需要。因此。要热爱生活,同社会环境保持密切联系,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互相纠正,互相补充,保持稳定的情绪。

二、肝脏保健法

肝主疏泄、肝藏血,肝脏调畅全身气机,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又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器官,从亦被称为重要的“生命器官”。现代医学认为,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和腺体,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枢纽,还有解毒和调节水液与激素平衡的作用。

(一)肝脏功能的保健

肝主疏泄与藏血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平衡的。如果疏泄不及,肝气郁结,可致各种瘀血之病理变化;如果升泄太过,影响藏血功能,则可导致各种出血之症。二者在保健上也是相一致的,所以合在一起介绍。

1、饮食保健 肝的疏泄功能是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一个极重要环节,肝脏本身必需的蛋白质和糖类等,要从饮食中获得。因此,宜食些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鱼类、蛋类、乳类、动物肝脏、豆制品等,还应适当吸些糖。肝脏对维生素K、A、C的需要量较大,故适当多食些富有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之类。同时,还宜适当食用含纤维素多的食物,高纤维食物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这是保护肝脏疏泄功能的一项重要挫施。肝脏需要丰富的营养,但不宜给予太多的脂肪,否则,有引起“脂肪肝”的可能性。

2、切忌嗜酒 过量饮酒可引起食欲减退,造成蛋白质及B族维生素缺乏,发生酒精中毒,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急性中毒可引起死亡。因此,日常生活中切忌过量饮酒,以免损伤肝胆。

3、戒怒防郁 人的情志调畅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反复持久或过激的情志,都会直接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喜调达,在志为怒。抑郁、暴怒最易伤肝,导致肝气郁结或肝火旺盛的病理变化。因此,要重视培养控制过极情绪和疏导不良情绪的能力,保持情绪畅达平和。

(二)肝脏防病保健

肝脏防病保健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预防传染性肝炎,一是经常进行保健锻炼,增强肝脏功能。

1、预防传染性肝炎 预防肝炎是保护肝脏的一项积极、主动措施。其有效的方法是搞好清洁卫生,把好饮食卫生关,同时配合药物防治。在目前肝炎很普遍的情况下,可服用预防药物,如茵陈、板蓝根各20g,金钱草15g,甘草10g,焦三仙各10g,大枣5枚,水煎服,一日一剂,服用一周,对预防甲肝有良效。

另外,避免长期大量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如氯丙嗪、磺胺、雷米封、鲁米那类巴比妥制剂等,如因治疗需要,则应配合一些保肝药物及其他综合性保肝措施,以免损伤肝脏功能。

2、健肝锻炼 保健肝脏的运动锻炼的原则是动作舒展、流畅、缓慢,符合肝气生发、畅达的特点,可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气功、导引等。此外,亦可配合简易的养肝保健锻炼法,此法取右侧卧,略抬高臀部的体位,缓慢做腹式呼吸动作,连续作20~30分钟,每日作2~3次,有利于肝脏休息,还可防治肝脏下垂。

三、脾胃保健法

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又主统血、生肌肉、四肢。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养生和防病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一)饮食保健

脾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受纳、腐熟饮食,运化水谷精微,为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源和动力。因此,饮食保健是其保健的重点。如饮食有节、饮食卫生、进食保健等等。详见第九章饮食养生,此不复赘。

(二)其他防护措施

脾胃的保健还要充分注意综合护养,积极修加各种有益的健身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保证充足而良好的睡眠,生活、工作从容不迫而不过度紧张。适应自然变化,注意腹部保暖。脾胃功能素虚者,可采用药兜保暖,结合腹部自我按摩。此外,还可采用针灸保健、气功保健等。如在患病时,用药要顾及脾胃。一是在药物之中适当配合保护脾胃之品,一是尽量避免服用损伤脾胃的药物。例如,阿斯匹林、水杨酸制剂、保泰松、消炎痛、红霉素、利血平、激素等能引起溃疡,宜少用或慎用。

四、肺脏保健法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中医认为,肺为五脏之华盖,称为“娇脏”,是非常娇弱的脏器。肺在呼吸过程中,与外界直接相通,外界的冷暖变化和各种致病微生物、灰尘等有害因素,都时刻影晌着肺脏,肺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退化,则更易受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因此,肺脏保健食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抗衰防老的重要环节。

(一)“肺主气、司呼吸”的保健

肺脏主司,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保护肺脏健康,首先应尽量避免吸入空气中的杂质和有毒气体。例如:二氧化矽、媒尘、棉纱纤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气、甲醛,有机磷农药等等,这些有毒物、有害物质吸入过多,则可引起肺部病变和全身病变。因此,要积极预防和控制空气污染,改善劳动环境、居住环境、居室环境,对灰尘多的环境进行“静化”处理,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预防措施,如防尘器、防尘口罩、通风设备等,多呼吸新鲜空气,吸烟者要下决心戒烟,对肺脏保护是很有好处的。

此外,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积极参加运动锻炼。如早晚到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做广播体操、呼吸体操、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可有效地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同时,经常训练腹式呼吸以代替胸式呼吸,每次持续5~10分钟,可以增强膈肌、腹队和下胸肌活动,加深呼吸幅度,增大通气量,减少残气量,从而改善肺功能。

(二)“肺主宣发和肃降”的保健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新陈代谢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一旦二者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种种病变。因此,保护协调肺的宣降功能,对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注意饮食宜忌 肺脏保健要少吃辛辣辛味,宜淡食少盐忌咸;饮食切勿过寒过热,尤其是寒凉饮冷。《内经》早就有“大饮则气逆”和“形寒饮冷则伤肺”之明诫。因此在饮食上一定要合理调摄,切不可贪凉饮冷。

2、防寒保暖 寒冷季节或气温突变时,最易患感冒,诱发支气管炎。因此,要适应自然,防寒保暖。随气温变化而随时增减衣服,汗出之时要避风。室内温、湿度要适宜,通风良好,但不宜直接吹风。胸宜常护,背宜常暖,暖则肺气不伤。

3、耐寒锻炼 耐寒锻炼的目的,在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感冒。具体方法可采用冷水浴面,空气浴和健鼻的保健。实践证明,效果颇佳。

4、疾病防治 积极预防感冒是有效方法之一。患有发作性呼吸系统疾病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在气温变化时,大的节气交接前,尤应做好预防促健和治疗措施,以免诱发旧疾或加重病情。此外,可用“冬病夏治”之法。在夏季末发病之时,采用方药或针灸固本扶正之法,增强抵抗力,到了冬季就可少发病,或不发病。

五、肾脏保健法

肾藏精,主命门之火,主生殖和生长发育,为“先天之本”,肾又主水、主纳气,调节水液代谢,故肾称为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元阳。肾脏功能包括了生殖系统、部分内分泌、呼吸、神经、免疫、运动等系统的功能,肾气盛衰决定着机体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活动过程。现代医学认为,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对调节体内的水与电解质和排泄体内的代谢产物和毒物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增强肾脏功能,是强身抗老的重要一环。

(一)“肾主藏精”的保健

肾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中精气,是生命活动之本,是肾阴、肾阳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对“肾主藏精”功能的合理保健,对预防疾病,防止衰老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饮食保健 肾脏本身需要较大量的蛋白质和糖类,有利于肾脏的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的食物。高脂和高胆固醇饮食易产生肾动脉硬化,使肾脏萎缩变性,高盐饮食影响水液代谢。常选用的食品,如瘦肉、鱼类、豆制品、蘑菇、水果、蔬菜、冬瓜、西瓜、绿豆、赤小豆等。另外,适当配用一些碱性食物,可以缓和代谢性酸性产物的刺激,有益肾脏保健。

2、节欲保精 精为人身三宝之一,保精是强身的重要环节。在未婚之前要防止“手淫”,既婚则需节欲,绝不可放纵性欲。自古就有“强力入房则伤肾”之说。所谓伤肾实由失精过多引起,因此,节欲保精,是强肾的重要方法之一。详见第十章房事养生。

3、药饵保健 体质虚弱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辅以药物保健。肾阳虚者,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单味药如鹿茸、海马、紫河车、巴戟天、冬虫夏草、核桃肉、肉苁蓉等。肾阴虚者,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单味药如枸杞子、槠实子、龟、鳖等。阴阳两虚者,可选用全鹿丸、二仙汤等,单味药如何首乌、山药、黑芝麻等。药物保健的要求,应做到阴阳协调,不可偏执。

(二)“肾主水液”的保健

人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三焦、肾等脏腑共同完成的,但肾的气化功能起着主宰作用。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若“肾主水液”的功能发生障碍,则可引起多种病理变化。可见,肾脏主水功能对维持机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1、保持小便通畅 小便通畅,在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小便代谢障碍,会增加肾盂和肾实质发炎的机会,还可发生尿中毒或其它疾病。因此,要积极防治影响小便功能的疾患。服用某些易结晶的药物,加磺胺类药物,宜多喝水,并同时服用苏打,使尿液变成碱性,以免沉淀结晶。

2、预防肾脏感染 防止肾脏感染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防止逆行性尿道感染,方法是讲卫生,适当多喝水;二是防止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途径感染肾脏。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如对扁桃腺炎、龋齿、鼻窦炎、疮疖,皮肤脓肿、结核病等,必须及时防治,以免引起肾脏感染。

(三)其他防保措施

肾脏保健,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1、慎用损害肾脏的药物 有些药物对肾脏有损害,如二氯化汞、四氯化碳、巴比妥类、磺胺制剂、多粘菌素、先锋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灰黄霉素、链霉素等等,这些药宜慎用。非用不可时,应采取短期少量或适当配伍,以免损伤肾功能。此外,已患肾炎者,应积极防治。患过敏性紫瘢、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胶原性疾病时,应及时加强对肾脏的保护措施。

2、运动保健 积极参加各项运动锻炼,对强肾健身颇为有益。同时,还需结合对肾脏有特殊作用的按摩保健。例如,腰部按摩法。此外,腰部热敷与腹压按摩法亦可采用。

腰部热敷:取仰卧位。用热水袋垫于腰部,仰卧30~40分钟,使腰部有温热感。此法可松弛腰部肌肉,温养肾脏,增加肾血流量,每日可做1~2次。

腹压按摩肾脏:取坐位,吸气之后用力憋气3~5秒,同时收缩腹肌增加腹部压力,如此反复有节奏地进行锻炼。此法利用腹压的升高和降低来挤压按摩肾脏,对肾脏是一种具有节奏性的冲击,有补肾固精、通经活血之效。

中医养生学 目录

  • 1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 绪论
  • 2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 3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 4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四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 5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 6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二节 先秦时期
  • 7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三节 汉唐时期
  • 8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四节 宋元时期
  • 9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五节 明清时期
  • 10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
  • 11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 12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二节 天年
  • 13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三节 衰老
  • 14 《中医养生学》[附1]近代衰老学说
  • 15 《中医养生学》[附2]延缓衰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概况
  • 16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四节 天人相应
  • 17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五节 形神合一
  • 18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六节 动静互涵
  • 19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七节 协调平衡
  • 20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八节 正气为本
  • 21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 22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二节、畅通经络
  • 23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三节、清静养神
  • 24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四节、节欲葆精
  • 25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五节、调息养气
  • 26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六节、综合调养
  • 27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七节、持之以恒
  • 28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 精神养生
  • 29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
  • 30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三节 调摄情绪法
  • 31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 环境与养生
  • 32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
  • 33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三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
  • 34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四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
  • 35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 起居作息与养生
  • 36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二节 劳逸适度
  • 37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三节 服装顺时适体
  • 38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四节 排便保健法
  • 39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 睡眠养生
  • 40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二节 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 41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三节 睡眠的方位与姿势
  • 42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四节 睡眠与卧具
  • 43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五节 睡眠环境与宜忌
  • 44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六节 失眠的预防
  • 45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 饮食养生
  • 46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二节 饮食调养的原则
  • 47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三节 进食保健
  • 48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四节 食后养生
  • 49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 房事与养生
  • 50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二节 房事的生理作用
  • 51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三节 节制房事的意义
  • 52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四节 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 53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五节 强肾保健功法
  • 54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六节 房事禁忌
  • 5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 运动养生
  • 5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 5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三节 气功保健
  • 5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四节 五禽戏
  • 5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五节 太极拳
  • 6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六节 八段锦
  • 6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七节 易筋经
  • 62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 娱乐养生
  • 63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第二节 娱乐养生的方法
  • 64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 浴身保健
  • 6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二节 冷水浴
  • 6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三节 热水浴(包括冷热交替浴)
  • 6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四节 蒸气浴
  • 6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五节 矿泉浴
  • 6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六节 药浴
  • 7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七节 其他浴身方法介绍
  • 71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 保健针、灸、按摩
  • 72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二节 针刺保健
  • 73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三节 保健灸法
  • 74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四节 保健推拿按摩
  • 75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 药物养生
  • 76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二节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 77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三节 益寿延年中药举例
  • 78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四节 益寿延年方的组方原则
  • 79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五节 益寿延年“名方”举例
  • 80 《中医养生学》附:延缓衰老药物的现代研究概况
  • 81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 因人养生
  • 8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二节 少儿保健
  • 8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三节 青少年的保健
  • 8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四节 中年保健
  • 8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五节 老年保健
  • 8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六节 妇女保健
  • 8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七节 体力劳动者的保健
  • 8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八节 脑力劳动者的保健
  • 8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 体质养生
  • 9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二节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
  • 9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三节 不良体质的养生
  • 9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 部位养生
  • 9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二节 颜面保健
  • 9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三节 头发保健
  • 9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四节 眼睛保健
  • 9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五节 耳的保健
  • 9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六节 鼻的保健
  • 9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七节 四肢、手足保健
  • 99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八节 胸背腰腹保健
  • 100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九节 五脏保健法
  • 101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 因时养生
  • 102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二节 春季养生
  • 103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三节 夏季养生
  • 104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四节 秋季养生
  • 105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五节 冬季养生
  • 106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六节 交节前后的自我调养
  • 107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 区域养生
  • 108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二节 山区
  • 109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三节 平原和盆地
  • 110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四节 海滨
  • 最近综合
    《列仙传》女丸,陵阳子明,邗子,木羽,玄俗 12-31
    《列仙传》赤斧,呼子先,負局先生,朱璜,黃阮丘 12-31
    《列仙传》服闾,文宾,商丘子胥,子主,陶安公 12-31
    《列仙传》山图,谷春,阴生,毛女,子英 12-31
    《列仙传》主柱,园客,鹿皮公,昌容,溪父 12-31
    《列仙传》赤须子,东方朔,钩翼夫人,犊子,骑龙鸣 12-31
    《列仙传》祝鸡翁,朱仲,修羊公,稷丘君,崔文子 12-31
    《列仙传》桂父,瑕丘仲,酒客,任光,箫史 12-31
    最近人气
    《本草纲目》李时珍 09-15
    道德经 09-27
    周易 08-27
    诗经 06-24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09-16
    性命圭旨 11-27
    千金方·千金翼方 06-06
    黄庭经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