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二节 春季养生

来源:须弥芥子 分类:典籍 时间:2022-06-06 阅读:168

春三月,从立春对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归大地,阳气升发,冰雪消融,蛰虫苏醒。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一、精神养生

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故春季养生,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对于自然万物要“生而勿杀,于而勿夺,赏而不罚”(《四气调神大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情怀和高尚品德。所以,春季“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淮南子·时则训》),被古代帝王视作行政命令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历代养生家则一致认为,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应该踏青问柳,登山赏花,临溪戏水,行歌舞风,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春季的大自然相适应,充满勃勃生气,以利春阳生发之机。

二、起居调养

春回大地,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皮肤腠理逐渐舒展,肌表气血供应增多而肢体反觉困倦,故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说,往往日高三丈,睡意未消。然而,睡懒觉不利于阳气生发。因此,在起居方面要求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在庭院或场地信步慢行,克服情志上倦懒思眠的状态,以助生阳之气升发。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加之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春天不宜顿去棉衣。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减脱冬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为此,《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老老恒言》亦云:“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凡此皆经验之谈,足供春时养生者参考。

三、饮食调养

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故《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且足以影响脾胃的适化功能,故《摄生消息论》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春时木旺,与肝相应,肝木不及固当用补,然肝木太过则克脾土,故《金匮要略》有“春不食肝”之说。由此可见,饮食调养之法,实际应用时,还应观其人虚实;灵活掌握,切忌生搬硬套。

一般说来,为适应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为扶助阳气,此时,在饮食上应遵循上述原则,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如: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而生冷粘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

四、运动调养

在寒冷的冬季里,人体的新陈代谢,藏精多于化气,各脏腑器官的阳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后,应加强锻炼。到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广场、树林、河边、山坡等地,玩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尽量多活动,使春气升发有序,阳气增长有路,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年老行动不便之人,乘风日融和,春光明媚之时,可在园林亭阁虚敞之处,凭栏远眺,以畅生气。但不可默坐,免生郁气,碍于舒发。

五、访病保健

初春,由家转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因而风湿、春温、温毒、温疫等,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肺炎、麻疹、流血、猩红热等传染病多有发生、流行。预防措施,一是讲卫生,除害虫,消灭传染源。二是多开窗户,使室内空气流通。三是加强保健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根据民间经验,在饮水中浸泡贯众(取未经加工的贯众约500g,洗净,放置于水缸或水桶之中,每周换药一次);或在住室内放置一些薄荷油,任其挥发,以静化空气;另外,可按5ml/m2食醋,加水一倍,关闭窗户,加热熏蒸,每周二次,对预防流感均有良效。用板蓝根15g、贯众12g、甘草9g,水煎,服一周,预防外感热病效果也佳。每天选足三里、风池、迎香等穴作保健按摩两次,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亦很重要,具体方法,详见有关章节,此不复赘。

中医养生学 目录

  • 1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 绪论
  • 2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 3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 4 《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第四节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 5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 6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二节 先秦时期
  • 7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三节 汉唐时期
  • 8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四节 宋元时期
  • 9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五节 明清时期
  • 10 《中医养生学》第二章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
  • 11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 12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二节 天年
  • 13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三节 衰老
  • 14 《中医养生学》[附1]近代衰老学说
  • 15 《中医养生学》[附2]延缓衰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概况
  • 16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四节 天人相应
  • 17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五节 形神合一
  • 18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六节 动静互涵
  • 19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七节 协调平衡
  • 20 《中医养生学》第三章第八节 正气为本
  • 21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 22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二节、畅通经络
  • 23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三节、清静养神
  • 24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四节、节欲葆精
  • 25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五节、调息养气
  • 26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六节、综合调养
  • 27 《中医养生学》第四章第七节、持之以恒
  • 28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 精神养生
  • 29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
  • 30 《中医养生学》第五章第三节 调摄情绪法
  • 31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 环境与养生
  • 32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
  • 33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三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
  • 34 《中医养生学》第六章第四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
  • 35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 起居作息与养生
  • 36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二节 劳逸适度
  • 37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三节 服装顺时适体
  • 38 《中医养生学》第七章第四节 排便保健法
  • 39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 睡眠养生
  • 40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二节 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 41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三节 睡眠的方位与姿势
  • 42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四节 睡眠与卧具
  • 43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五节 睡眠环境与宜忌
  • 44 《中医养生学》第八章第六节 失眠的预防
  • 45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 饮食养生
  • 46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二节 饮食调养的原则
  • 47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三节 进食保健
  • 48 《中医养生学》第九章第四节 食后养生
  • 49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 房事与养生
  • 50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二节 房事的生理作用
  • 51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三节 节制房事的意义
  • 52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四节 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 53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五节 强肾保健功法
  • 54 《中医养生学》第十章第六节 房事禁忌
  • 5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 运动养生
  • 5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 5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三节 气功保健
  • 5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四节 五禽戏
  • 5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五节 太极拳
  • 6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六节 八段锦
  • 6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第七节 易筋经
  • 62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 娱乐养生
  • 63 《中医养生学》第十二章第二节 娱乐养生的方法
  • 64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 浴身保健
  • 65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二节 冷水浴
  • 66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三节 热水浴(包括冷热交替浴)
  • 67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四节 蒸气浴
  • 68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五节 矿泉浴
  • 6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六节 药浴
  • 7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三章第七节 其他浴身方法介绍
  • 71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 保健针、灸、按摩
  • 72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二节 针刺保健
  • 73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三节 保健灸法
  • 74 《中医养生学》第十四章第四节 保健推拿按摩
  • 75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 药物养生
  • 76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二节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 77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三节 益寿延年中药举例
  • 78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四节 益寿延年方的组方原则
  • 79 《中医养生学》第十五章第五节 益寿延年“名方”举例
  • 80 《中医养生学》附:延缓衰老药物的现代研究概况
  • 81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 因人养生
  • 8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二节 少儿保健
  • 8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三节 青少年的保健
  • 8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四节 中年保健
  • 8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五节 老年保健
  • 8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六节 妇女保健
  • 8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七节 体力劳动者的保健
  • 8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六章第八节 脑力劳动者的保健
  • 89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 体质养生
  • 90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二节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
  • 91 《中医养生学》第十七章第三节 不良体质的养生
  • 92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 部位养生
  • 93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二节 颜面保健
  • 94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三节 头发保健
  • 95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四节 眼睛保健
  • 96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五节 耳的保健
  • 97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六节 鼻的保健
  • 98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七节 四肢、手足保健
  • 99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八节 胸背腰腹保健
  • 100 《中医养生学》第十八章第九节 五脏保健法
  • 101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 因时养生
  • 102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二节 春季养生
  • 103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三节 夏季养生
  • 104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四节 秋季养生
  • 105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五节 冬季养生
  • 106 《中医养生学》第十九章第六节 交节前后的自我调养
  • 107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 区域养生
  • 108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二节 山区
  • 109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三节 平原和盆地
  • 110 《中医养生学》第二十章第四节 海滨
  • 最近综合
    《列仙传》女丸,陵阳子明,邗子,木羽,玄俗 12-31
    《列仙传》赤斧,呼子先,負局先生,朱璜,黃阮丘 12-31
    《列仙传》服闾,文宾,商丘子胥,子主,陶安公 12-31
    《列仙传》山图,谷春,阴生,毛女,子英 12-31
    《列仙传》主柱,园客,鹿皮公,昌容,溪父 12-31
    《列仙传》赤须子,东方朔,钩翼夫人,犊子,骑龙鸣 12-31
    《列仙传》祝鸡翁,朱仲,修羊公,稷丘君,崔文子 12-31
    《列仙传》桂父,瑕丘仲,酒客,任光,箫史 12-31
    最近人气
    《本草纲目》李时珍 09-15
    道德经 09-27
    周易 08-27
    诗经 06-24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 09-16
    性命圭旨 11-27
    千金方·千金翼方 06-06
    黄庭经 08-27